教学中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础,把原本抽象、繁杂的书本知识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如讲解人体各器官系统解剖结构的时候,选用标本、模型及高品质的3D图片、动画,帮助学生从多视角认识自身正常结构;讲解呼吸过程、泌尿过程、生理性止血、补体激活等动态生理反应时,选用flash动画演示,使其更为直观、生动。这些措施使得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为增加理论知识的生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生活、临床实例,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结合甲型H1N1流感期间每日的体温测量,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正常机体可以在多变的外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进而复习机体主要通过物质代谢及骨骼肌收缩完成的产热过程,及主要通过皮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完成的散热调节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的波动现象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最终结果,引出“发热”的概念。同时为保证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我们尽量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发热”内容学习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时,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发热中会出现哪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异常表现,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鼓励学生结合生理学中神经系统的功能、循环系统的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调节等知识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得到答案,并为后续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做有益的铺垫。这样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加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007年9月8日中国卫生部陈竺部长说,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即“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针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实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措施,将《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作为一种引导性、专业性的“入学教育”,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使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现代医学的全貌和各基础医学分支的特点、意义、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有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我国乃至国际上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2.3任课教师加强沟通和交流
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身专业和所授部分内容,还要熟悉和掌握相关学科的授课内容。要重视集体备课,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认真讨论讲课内容的安排,各授课教师相互之间协调,尽量减少授课内容重复或脱节等问题。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最基本的内容讲清楚,达到最优授课效果。
2.4重视教学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整合改革来说,焦点的问题还在于缺少评价成果的工具[4],因此需要多种渠道评估我们教学改革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通过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等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与学校质量监控中心沟通,认真听取学校督导组专家和同行们的教学评估意见,及时纠正和改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正在进行的针对我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但仍存在诸如教材有待进一步精编、学时限制、实验教学缺乏等问题。如何更为合理地设置课程,以贴合各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设立更好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思考、继续探索。
第2篇:基础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涂开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医学的基础教育,以及基础医学的老师,还需要加强渗透人文教育工作,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保证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加强其职业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模式。按照自身的岗位特点,有效地培养出优秀的基础医学人才。因此针对基础医学教学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式提出最新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在根本上带动我国高校基础医学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基础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创新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医学基础课堂的教学,还需要恰当地渗透人文教育,这也是开展高校人文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且在进行人文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了解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整个医疗事业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这也是人文教育工作再开展和实现的技术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师人文教育渗透意识
在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来讲,一个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导致其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产生怎样的行为,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在医学的基础课程中良好地渗透人文教育,首先就需要保证和提高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对工作的认识,加强渗透教师人文教育理念,例如:校园中可以经常组织基础医学教师到医院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医疗机构的患者,以及患者在就医阶段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师能够在学习中解决患者问题,以此了解到人文思想和人文理念在从业中的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意识。
当然如果仅仅在整个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地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那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需要把这一思想和课堂中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人文知识,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在人文的角度,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所以,相关的高校还需要在领导率先改革的同时,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能够在整堂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学科的优势努力发挥和挖掘其中的人文素材进行良好的渗透教育,把它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在接受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形成人文素养和人文意识,例如:校园可以针对课堂开展情况以及所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针对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教师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始终,这样教师也能够在备课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意识,以及有效把基础医学知识内容和人文教育相互联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