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毛的故事”透视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

2025-08-03

许霞萍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在神权、 政权、 族权、 夫权的重重枷锁下痛苦挣扎着结束自己的一生的。她先是亡夫逃离婆家; 再是被卖改嫁; 之后又丧夫失子, 被大伯赶出家门; 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时, 鲁四老爷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 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利; 而和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予她的是冷漠与嘲讽。他们就这样一步步地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绝境。

作品写到祥林嫂夫亡子丧之后再到鲁镇时, 作者又两次详写了祥林嫂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我真傻, 真的, ”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 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 拿小篮盛了一篮豆,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 我的话句句听; 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 淘米, 米下了锅, 要蒸豆。我叫阿毛, 没有应, 出去一看, 只见豆撒得一地, 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 各处去一问, 果然没有。我急了, 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 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 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 糟了, 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 他果然躺在草窠里, 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 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我真傻, 真的, ” 她说。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 拿小篮盛了一篮豆,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 我的话句句听; 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 淘米, 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 ‘阿毛! ’ 没有应。出去一看, 只见豆撒得满地, 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 都没有。我急了, 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 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 完了, 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 果然, 他躺在草窠里, 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 声音也呜咽了。

笔者在此想探讨的是, 由 “阿毛的故事” 中, 我们能透视出祥林嫂怎样的性格及其命运。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 而在这里, 大家不难发现, 两段文字除了个别几处用词稍有出入外, 其他都是祥林嫂原原本本的详细叙说。这是为什么呢?想必是因为鲁迅先生深切地了解, 像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劳动妇女, 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心理学认为, 倾诉是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以取得帮助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行为。因此, 祥林嫂需要倾诉。她逢人就述说 “阿毛的故事” , 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 已经反复说过无数遍了, 才达到那样几乎背诵如流的程度。要知道, 这不是一般的诉说, 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咀嚼自己的痛苦。

一、 两次述说的相同之处

且看这一句: “拿小篮盛了一篮豆, 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的话句句听。 ”

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 行为、 修养方面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我们熟知的 “三从四德” 便是如此。被要求遵从 “三从” 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 自主, 必须遵父命、 夫旨、 子意行事, 做到为女孝, 为妻贤, 为母良。而 “四德” 最初是针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 德行、 言辞、 容貌、 技艺, 即后来所说的妇德、 妇言、 妇容、妇功。从所选语句看来, 祥林嫂平时对儿子的教育是遵照礼教对女子的规范要求行事的, 而儿子对母亲言听计从, 也可体现母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以及儿子对母亲的尊孝。

二、 两次述说的不同之处

1.由前者的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到后者的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 。

由“阿毛的故事”透视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巧用微课激活语文课堂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