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课的出现,确实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可以激活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微课,制作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微课,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真正实现微课的“翻转作用”,促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激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3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62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体,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语文微课因其教学时间短,针对性强,简单明了,相对于传统资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所设计重点集中在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十分适宜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肃州区的微课大赛备赛过程中,我校也开展了“小学语数各科微课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研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情需要制作了一些微课资料,开展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做法,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我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微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微课的使用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例如,语文微课《“啊”的变调》,就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点。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即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段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为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无意之间,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短短的5分钟视频,从课文中的六个“啊”字入手,讲解了“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特意把这段微课视频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反复观看。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注重听学生朗读,还通过做课外阅读练习的形式进行了检验,发现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节微课不仅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题,也省去了我们繁琐的课堂讲解,更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也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二、微课“动画视频”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四年级上册十一单元《井底之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的故事,体现出东海之鳖的广泛见识。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疑问:青蛙到底生活在怎样的井里,还如此夸耀自己?鳖的东海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说明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随即,我播放了《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动画视频。学生兴趣大增,看后一目了然,不但达到了课堂实效,疑点也迎刃而解了。这节微课不但深受学生的喜爱,还让教师提升了微课应用的技术,何乐而不为呢?
三、微课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故事,展现出乌鸦的智慧。在学习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疑问:乌鸦找不到水会不会渴死?瓶子这么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些问题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在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汇报后,我及时播放了《乌鸦找水喝》的动画视频。学生看后兴奋不已地说:“乌鸦真聪明。”进而,我又进行了拓展: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学生便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起来。根据这个实例,你能说一个小小的视频的作用不大吗?这堂微课的教学,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微课激活语文课堂
2025-08-06
巧用微课激活语文课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