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要点燃学生表达的冲动和激情, 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精神, 关注学生的言语需求和个性, 这样才能发掘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思维被激活, 思辨的力量会产生深刻的学习兴趣。
唐代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宫归京》 中的两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千 (树) ” “万 (树) ” 与 “梨花” 相搭配本来已经非常美丽, 但这 “梨花” 又非真梨花, 而是白雪, 则又显得更加繁密壮观。在边塞如此恶劣的气候之人, 诗人还能满怀惊喜、 赞叹的心情感受粉妆玉砌的世界, 仍能驰骋其奇异的想象力, 可见诗人的心灵是多么的纯净和乐观!他已调整好了自己的个体生命状态, 所以能够直觉领悟到大自然美丽的恩赐。当个体生命活动和宇宙流程取了一致时, 数字意象与自然物的结合便能迸发出生命礼赞的火花。
再如柳宗元的 《江雪》 :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千山” “成径” 中生灵的 “绝” “灭” , 是对客观环境恶劣程度的深刻体验, 而孤舟钓翁的伶仃寂寞则显得如此凛然不羁、 清高超然, 这是诗人在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生命体验。前而所举岑诗是作者为保家卫国而自觉调整自己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时的生命感悟, 此诗则是柳子厚那种绝不屈从于当时恶劣政治气候的凛然正气的写照, 虽然 “千山” 与 “万径” 没有直接体现作者的意绪, 但却通过反衬, 曲折地显示了作者高质量的生命体验。
三、 与诗人共情, 感悟诗词中包含的情感美
诗能 “传达出一种人们在各自私隐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相通的人生体验” 。数字意象的这种美感的功能, 实际上是着眼于心理的表达的, 读者心中的 “灵犀” 不同, 对它的把握也就不同。如唐代张祜的 《宫词》 :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一声 《何满子》 , 双泪落君前。 ”
首句道出宫女离家之远, 次句道出宫女离家之久。空间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 在宫女心中密密匝匝地交织成一张思亲念故的情网。第三句的起字 “一”既可看作 “少” , 也可以看作 “多” (一声接一声) 。 “少”是因为宫女们的心已痛苦得非常脆弱, 再也受不了任何细小的刺激, 纵使只听见一声哀伤的 《何满子》 (古时思乡的乐曲) , 也会禁不住流下痛苦的泪水。据 《唐诗纪事》 说, 此诗传入宫中, 武宗让孟才人看后, “乃歌一声 《何满子》 , 气亟立陨” 。 “多” 则说明宫女们无时不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那声声不断的 《何满子》 仿佛是为她们逝去的美好青春所唱的挽歌, 深刻的不幸和悲哀犹如无边无际的苦海包围着她们, 无处可避。杜牧就曾在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中说: “可怜故国三千里, 虚唱歌词满六宫” , 一声 《何满子》 尚且使宫女们双泪流, 那么一声接一声的 《何满子》 则不知后宫的庭院要被宫女们的泪水淹没多少次呢!可见 “一” 之象正如 “异茧缲丝” , 一层更深一层, “使味之者无极” 。唐代陈玉兰 《寄夫》 (一说王驾 《古意》 ) 中的 “一行书信千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 仔细思量其数字意象 “一” , 也是微言大义, 含蓄多义, 与 《宫词》 中的 “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 《宣城见杜鹃花》 :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 诗人借助 “一” 和 “三” , 通过近似 “一唱三叹” 的形式唱出了真挚深切而又缠绵邈的思乡之情。眼前是如血如火、 浓得化不开的阳春明媚风光, 耳中却是如歌如泣、同样浓得化不开的思归断肠叫声。在李白心中, 那重重叠叠的 “三” , 已不再是普普通通的 “三” , 而是无边无际的春光; 那重重叠叠的 “一” , 也不再是普通的 “一” ,而是铺天盖地的乡愁。中国的古人作诗文, 总是喜欢以乐景衬哀, 以此更添一分哀。所以李白诗中的春光越美越艳丽, 心中的乡愁也就越来越稠密。 《庄子?天下》 中曾记录了一个关于 “一” 无限可分的命题: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 华夏族人也普遍认为 “数成于三, 三生万物” , “一中有多, 一即是全。 ” 可见, “一”与 “三” 都可以表示多、 全、 满的意思。李白眼中的春光那么广阔无垠, 心中的乡愁那么深远无边, 充溢着整个宇宙空间, 则非 “一” 与 “三” 的重叠反复不能尽其意也。那一唱三叹的主角 “一” 和 “三” 不就寄存着诗人满腔的思乡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