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年春节前后, 央视的 《中国诗词大会》 展示了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 再次掀起了古典诗词的热潮。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 古诗词的学习也很重要, 欣赏古人的精华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艺术的魅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古诗词中有一些包含数字的诗词, 语言简约凝练、内涵丰富、 特色鲜明, 尤为引人注目。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鉴赏数字诗词之美, 是中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例如讲解诗人生平、 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通读全文、 逐字解释等等,往往容易陷入碎片化、 程式化、 技术化的泥沼, 不适合数字诗词的特点, 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字诗词独特的美。
诗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们强烈感情的事物, 例如 “诗情画意” “富有诗意” 等词中的 “诗”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倡导 “诗意地栖居” , 旨在通过人生的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 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共鸣。从数字诗词语言简约、 内涵丰富的特点出发, 我们主张诗意地鉴赏唐诗数字诗词, 通过创设诗意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悟出诗词的意境美; 与诗人共情, 感悟诗词中包含的情感美。
一、 创设诗意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读者必须在心中对诗人所描述的、 所想说的, 有所感触、 认可并产生共鸣。因此,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诗意的情境, 例如看图片、 听音乐、 朗诵诗词、 讲历史故事、 观看影片、 参观古迹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将要学习的古诗词上来, 通过具体可感的、 生动形象的情境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例如, 学习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嵌十诗 《村行》 :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 全诗20个字, 诗人将乡村旅途中所见的风光、 景象 — —村落、 亭台、 花都写出来了, 而且巧妙地把一到十10个数字全部嵌入其中, 明白晓畅, 通俗自然, 无需老师解释太多, 大家都能读懂, 雅俗共赏, 深得大家的喜爱。老师在教这首诗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看一幅清新朴素的乡村风景图, 有村落、 有亭台、 有花,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 再与邵雍的 《村行》 诗对比, 这样既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语言的凝练, 表达技巧的高超。
《云门夜雨》 那略显忧郁的箫声, 《春江花月夜》 缠绵的琵琶弦响, 《高山流水》 高雅的古琴韵语等等, 都在大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一起, 意境烘托出来了, 我们再来听古诗、 读古诗、 感受古诗, 觉得诗人就在耳边, 似乎已经与诗人神交了, 理解古诗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文史大师刘文典讲 《月赋》 时, 他选择明月当空的氛围下, 摆一圈座椅, 自己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 “颂明月之章” , 形象生动, 令学生们沉醉其中, 古诗词的魅力就在这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心里。
朗读也是数字诗词教学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著名作家、 学者梁实秋在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中有这样的记述: “他 (徐先生) 打着江北的官腔, 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 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 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 有板有眼, 有情感,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 我们听了之后, 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 魏巍在 《我的老师》 中也写道:“她爱诗, 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老师的范读、 教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而且, 能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感受语言的魅力, 在学生心中留下美的印迹, 这是非常重要的。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 《朗读者》 就以 “朗读打动人心” 为口号, 文字传达精神, 声音蕴含情感,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二、 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悟出诗词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