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变革路径
黄振宣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从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优化、应用范围拓展以及技术应用升级四个方面,认真研究和实践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方法和路径,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大有裨益。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操作性、广泛性、评价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缺陷,已不能适应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微课作为一种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形式,对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带来了冲击,也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机遇。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仍处于初始阶段,虽初见成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些微课教学设计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宗旨和特有任务,或盲目模仿其他学科的微课教学模式,或为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甚至低俗化、肤浅化的倾向。为此,应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特点出发,遵循和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规律,从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优化、应用范围拓展以及技术应用升级四个方面着手,认真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使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变革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中,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普遍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满堂演”的变化过程。落后的教学理念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不愉快的学习体验,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枯燥、乏味的认知,难以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并使之终身受益的课程,不仅应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引导人,同时也要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关心人。这种鲜明的课程属性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变革传统教学理念中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非合理性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加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更多的获得感,逐渐形成平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微课教学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而且也带来了教学系统、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微课教学短小精悍、时间可灵活支配、教学过程立体互动的特性,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形式、层次的界限,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微课教学所带来的这些深刻变化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其前提是教学理念变革必须先行。只有坚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的学习体验真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能让学生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真心喜爱并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微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尊重和适应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习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大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满足其进行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给人带来的“方法手段简单僵化”的偏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内容选取及表达需要认真寻找社会和个体需要的有机结合点,既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最关心、最困惑的现实问题,又注重转化教学话语体系,破除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给人带来的不接地气、脱离实际等偏见。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政治性、需要性和应用性
微课具有诸多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无法企及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否能够发挥,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微课并不是讲授多个教学目标、完成多个教学任务的课堂讲授的浓缩,而是要与课堂教学衔接,聚焦教学重点和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难点,以及虽在教材以外但亟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学盲点,如党和国家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热点事件等。具体而言,在把握一般微课教学规律和规范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解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盲点为导向,遵循政治性、需要性和应用性这三大原则。
首先,把握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独特任务和使命。这一政治性特质决定了不论使用何种现代教育技术,施行何种教学模式改革,都不能背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教育宗旨和目标。因此,微课教学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学内容的低俗化、肤浅化倾向,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上,让青年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微课越是短小精悍,越是不能脱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需要性。由于微课直接指向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始终是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且易脱离学生实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抬头率”低等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微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原则,对于理论性较强、传统课堂难以讲授清楚的教学内容,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动画、图文并茂的资料等手段,使原本相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应将其及时纳入微课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提高微课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原本陈旧的教学内容“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