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稳心颗粒是我国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制剂,临床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9 年8 月~2011 年5 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 例。稳心颗粒组(治疗组)60 例,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龄32~82 岁,平均57 岁;其中冠心病35 例,肺心病6 例,风心病5 例,心肌炎5 例,甲亢性心脏病2 例,非器质性心肌病7 例。心律平组(对照组)60 例,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龄30~80 岁,平均55 岁;其中冠心病36 例,肺心病5 例,风心病4 例,心肌炎5 例,甲亢性心脏病2 例,非器质性心脏病8 例。两组年龄、病程、病因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适应证给予原发病的常规治疗,不使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组患者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克(1袋),每日3 次;对照组病例口服心律平,每次150 mg,每日3 次。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显效
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前减少85%以上,心悸等其他症状消失。有效: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0~85%,心悸或其他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小于50%或加重,心悸或其他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1 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影响
稳心颗粒组显效28 例(46.7%),有效24 例(40.0%),无效8 例(13.3%),总有效率86.7%。心律平组显效27 例(45%),有效24 例(40.0%),无效9 例(15%),总有效率8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2 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临床主要观察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主要症状的变化,治疗组显效33 例(55.0%),有效25 例(41.7%),无效2 例(3.3%),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23 例(38.3%),有效25 例(41.7%),无效12 例(20%),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稳心颗粒组明显优于心律平组(P<O.01),有显著意义。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60 例,其中有3 例服药后出现轻度头晕,1 例出现轻度恶心,未给予特别处理,自行缓解,其余病例在服药过程中均无不适主诉,心电图亦无诱发心律失常的证据,均能耐受疗程时间。对照组2 例出现轻度恶心,2 例出现心动过缓,3 例出现Q-T间期延长而停药。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观察
2025-04-26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疗效观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