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静脉法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临床分析(2)

2025-04-27


        1.2观察方法:在患者发病后的2-3周,用99mTc-RBC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的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后的静态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检测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后的LVEF及心脏指数(CI)进行测定。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方法对39例患者进行检查。在患者发病后的3~4周,用心室晚电位的检测方法对39例患者进行检查。用症状限制性蹬车试验来对33例患者做检查。
        1.3统计学处理:以P值<0.05作为显著界限,用t来表示计量资料,用X2 来表示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左室功能:在进行核素心室造影检查的30例患者中,再通与未通组都为15例,他们的LVEF分别为0.48和0.3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著性(P<0.05)的差异。在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40例患者中,再通与未通组都为20例,他们的LVEF分别为0.62和0.47,他们的Cl分别为2.61L·min-1/m2和2.22L·min-1/m2,把两组进行对比较有显著性(P<0.01)的差异。室壁瘤的检出率,再通组的室壁瘤检出率为5%,未通组的室壁瘤检出率为3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再通组明显优于未通组(P<0.05)。
        2.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运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39例患者中,再通组有19例患者,未通组有20例患者。再通组的室早总数还是低于未通组,它们分别为49和310,这在统计学中是没有意义的。心室早搏分级达到低级标准III级以上的患者,再通组有4例(21%)患者,未通组有12例(60%)患者,前者与后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 心室晚电位:在运用心室晚电位检查的39例患者中,再通组有20例患者,未通组有19例患者。阳性率分别为10%和42%,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 (P<0.05)。        2.4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在运用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检测的3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未通组有16例患者。未通组有4例(25%)在实现中或试验后出现心绞痛及收缩压(SBP)下降了1.3kPa(l0mmHg),然而再通组并没有此种情况的发生,把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运动前两组患者的SBP、心率(HR)和HR*SBP*10一3(RPP)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可是达到最高运动负荷时HR(次/min)达到的最高值再通组为139,未通组为125,RPP分别为21.2和16.3,再通组明显的高于未通组 (p<0.05)。
        2.5 梗塞后心绞痛:对44例梗塞后心绞痛存活达到2天以上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再通组有21例,未通组有23例,按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再通组为14.3%,未通组为47.8%。在对心功能属III级者按照按Kil-lin进行分级,再通组为4.8%,未通组为30.4%,把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性相当显著性(P<0.05)。
        2.6 住院期间病死率:在46例患者住院期间有3名患者死亡。统计其病死率为6.5%。在这3例死亡患者中再通组患者1例,未通组患者2例。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可知,AMI后发生室速、室颤等严重心律心失常的发作与室晚电位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心室晚电位的阳性率的控制和降低可以通过心肌恢复血流灌注来实现。本文研究的结论与上述结论一致,心室晚电位的阳性率的改善与冠装动脉再通后,梗塞周围的心肌供血变化,和(或)梗塞室壁变化以及室壁瘤发病下降,进而提高心电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数据中,室早高于Lown3级的患者,其再通组显著减少,证实冠状动脉再通可以改善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其发生率,但对室颤、拌死等的影响尚无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心肌梗塞静脉法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临床分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