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5)

2025-05-13


    第一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主辅分离、关闭破产和改组改制中职工安置及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完善相关政策,严格实施改制方案的审核批复制度,分类处理劳动关系。注意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第二要切实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国家《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出台和地方劳动合同立法,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非公有制企业遵守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
    第三要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三方机制向县市一级延伸,进一步扩展三方机制的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发挥实效。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落实《集体合同规定》,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签订集体合同。劳资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地区和企业要深入调研,提出缓解矛盾的措施,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
    第四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学习宣传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改善监察执法环境。完善监察程序和监察员管理工作制度,重点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监察执法水平。
    第五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积极建立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提高仲裁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研究试行仲裁员资格制度及职业等级制度。
    (五)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人本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决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管理格局的形成,对劳动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就业服务社会化是劳动保障工作一贯要求,又在新的形势下赋予了新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劳动就业服务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这个“新三化”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策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所谓市场导向,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破部门封锁,地区分割的格局,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地配置,人才人力得到充分地使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都能迸发出来。
    第二、社会保险管理社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基金的社会统筹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再到人群的社会化管理,社会保险的社会化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层次将出现新的飞跃、走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第三、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任务。当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最具特征的是广大职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数以千计的职工在劳动保险关系逐步地由完全企业管理转变成了社会管理,还有几亿社会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更要逐步纳入劳动保险管理的轨道,如果不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有效的社会化管理体系,那么劳动保障工作就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就很难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迅速加快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下一篇: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