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

2025-05-13


    第二,统筹兼顾调整改革和扩大就业,拓展就业渠道。要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结构调整、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既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发展加工业制造业,又要大力扶持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既要壮大国有经济,又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挥他们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既要分流冗员,减员增效,又要切实搞好再就业工程,为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又要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鼓励支持创业,广辟就业门路。解决就业问题,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由政府包办大揽,必须依靠全民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形成喜欢创业的机制,特别是扶持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创业审批,扩大融资渠道,减轻税费负担。社会有关方面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再就业。
    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促进劳动者尽快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将工作重点由基本生活转为就业保障,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二是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发挥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对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鼓励职工学习技术,提高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开展职业培训,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四是广泛利用现代通讯技术,面向广大农村开展远程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五是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企业、社会用人结合起来,提高培训就业率。
    第五,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众,解决就业困难。目前城镇就业困难群体,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也有一些职工年龄偏大难以找到工作,有的因病或因残疾而就业困难。这些人长期失业,家庭生活将陷入困境。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处于困境的行业和群众,积极帮助城镇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扶持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能培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活动,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第六,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推动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改善他们进城就业环境的问题迫在眉睫。一是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对接工程,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二是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劳动报酬权,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资工作,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欠薪的长效机制。三是研究实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有关部门为在建设、矿山、化工等高危风险行业的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
    (二)构建和谐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机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也就是说,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下一篇: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