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突出教育创强重点,大力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创建教育强镇是提高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载体。一是抓规划。2001年,制定了《**县教育强镇创建规划》,根据本县教育发展实际,2005年又修订创强规划,到2007年全县省级教育强镇达到23个,占全县乡镇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力争实现教育强县。二是抓领导。成立创强领导小组,实行党委、政府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创强合力。三是抓措施。县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创强激励机制,对当年被评为市级、省级教育强镇的分别给予15万、20万元奖励,提前或者延期创建的,其奖金逐年增加或递减20%;对当年被评为市、省级教育强镇的乡镇领导分别予以3000、5000元的奖励。同时,在校舍建设立项、资金安排、教师调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指标达标基本情况
对照《浙江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及实施办法(试行)》28项指标达标要求,我县自查自评结果为25项达标,3项基本达标。3项基本达标项目简述如下:
1、指标序号12:校园建设
生均占地面积达到Ⅲ类标准的小学、初中分别占总数的66%、77%。生均建筑面积达到Ⅲ类标准小学、初中分别占总数的68%、77%。全县基本完成破旧校舍改造,无危房校舍,校园环境较好,绝大部分学校有绿化,基本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2、指标序号13:标准化学校建设
目前,我县中小学校未申报省标准化学校评定,计划于2006年申报25所中小学校参加Ⅰ、Ⅱ、Ⅲ标准化学校评选。根据规划,到2007年全县75%左右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
3、指标序号15:教学设备
全县各中小学按省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并于1999年顺利通过省“普实”验收。近年来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投入,全县现有多媒体设备219套,学生电脑4493台,校园广播系统59套、校园网42套,做到了每个乡镇中心校都有一套以上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系统。但音、体、美、劳、卫的教学仪器配备、生均图书距省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教育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整体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我县是山区县,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目前,我县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集聚加快,县内区域间教育差距也日益突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1、教育发展对投入需求很大。一是校舍建设需求很大。据测算,今后五年普及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解决县城和主要集镇集聚人口的就学问题,至少还需投入3亿多元。二是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工程”要求,进行标准化办学,我县还要投入5.8亿建设校舍和完善教学设施。三是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不高,学校办公经费紧张,实施“一费制”后学校可支配经费更加紧缺。
2、学校布局调整制约因素多。目前,我县学校数量仍然偏多,学校规模小、效益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制约学校布局调整因素较多,有历史原因,1997年“两基”验收时全县小学还有463所;也有区位环境方面的原因,我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农村居住人口分散,到乡镇所在地远,不能走读,寄宿又有些不放心,且增加经济负担。另外,一些村干部,甚至少数乡镇干部对优化校网布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支持不力。
3、高中幼儿教育发展压力重。2007年,我县初升高比例要达到88%,高中学生数将增加到13000 人以上,将缺60多个教室。目前,我县正在扩建的高中学校,都已提前扩招,工程竣工后,招生能力不能再提高。学前幼儿入园率与2007年规划目标还差10个百分点,关键在偏远小乡村,三四个幼儿,不能办幼儿园,送孩子入园,山高路远,缺乏条件,积极性也不高。
另外,我县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师资队伍不够稳定,辞职出国的、经商的每年有50人左右;结构也不合理,小学有余,高中不足,信息技术以及高中地理、音、体、美等专业学科教师紧缺,30岁以下的年青教师比例过大,占60%左右;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偏低。同时,我县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高中段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