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全机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依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逐年增加教育投入。近四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把教职工工资(含年度奖金和地方津贴)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03年、2004年省财政向我县转移支付各1212万元。
2001—2004年**县教育经费情况
年 度
教育经费
总支出数
(万元)
人均教育
经费总支
出数(元)
财政对教
育的拨款
费(万元)
比上年增长比例
(%)
财政支
出 数
(万元)
财政对教
育拨款占
财政支出
比例(%)
财政性教育经费GDP比例(%)
2、安排专项资金。为了保证教育投入,我县建立了八项教育专项资金,即2002年-2005年间每年安排高中教育发展资金500万元、布局调整专项资金500万元、危房改造专项资金200万元、师资培训专项资金40万元、帮困助学专项资金50万元、信息技术装备专项资金1000万元、教育强镇创建奖励专项资金、高中招生奖励专项资金。,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投入已远远超出预算,八项教育专项资金为我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3、多渠道筹措经费。一是用好政策,征足城乡教育费附加,在全市率先开征地方高等教育费。2003-2004年,全县累计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2347万元,其中地方高等教育费 600万元。二是采取财政贴息手段,鼓励重点学校向银行贷款,解决教育基建资金不足问题。三是积极争取社会帮扶。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动社会捐助,2004年各乡镇通过捐、集资,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达225万元,各乡镇财政直接或通过多渠道筹集用于教育的经费达300多万元。四是盘活教育存量资产,2005年4月成立兴达教育投资公司,对教育存量资产进行市场运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同时,成立教育会计核算中心,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2000年以来,投入经费4.5亿元,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排除校舍危房3万平方米,完成了改水改厕工程,实施了《**县教育技术装备实施方案》,全县乡镇以上学校实现了“校校通”。**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温溪高中、华侨中学的整体搬迁,船寮高中扩建工程、北山镇校复建工程的相继竣工,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重点校建工程建设情况
(四)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1、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立足侨乡实际,制定《**县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创造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依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2000年以来,社会力量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兴办了石门中学、温溪镇中心幼儿园、启明幼教中心、山口侨星幼儿园、东山幼儿园等一批民办学校;同时,扩大了中山中学、侨乡实验学校办学规模。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2、改进教育内部管理方式。制定《**县乡(镇)中心校以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裁减冗员,提高效益。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全员聘用制和教师资格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实施《**县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办法》、《**县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操作标准》,改进中小学督导评估体系,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推行教育质量承诺制和满意度测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