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师德教风教育,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通过教改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优良校风和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学校要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6、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学校要抓住目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契机,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一是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学校要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学校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办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加大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图书资料建设力度。
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7、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要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时引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模块化建设,多开设体现民族院校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目标的特色选修课程。
学校和各院部要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8、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经费投入是加强教学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学校要结合迎评促建工作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在预算内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各项教学经费要达到并力争高于教育部制订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力争不低于25%,保证四项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9、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
学校和教学院部要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评估检测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建立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和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公示和反馈机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同时,要加强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和督导队伍建设,发挥好教学督导员的作用。
学校各部门、各院部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民委委属院校会议精神,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