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创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县市报告(4)
2025-04-27
(四)围绕“三级联创”,举全市之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坚持把农村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是以惠民为根本,始终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把关心群众的疾苦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从群众最盼、最急的事做起,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二是在增强政策和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针对我市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如对农村目前存在的债务负担沉重的问题,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分清不同性质,对一些确实因为政策因素和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债务,由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化解。仅“普九”债务已化解 万元。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途径。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模式生态化的现代农业道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二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烟叶、畜牧、茶叶、药材、林果、蔬菜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培植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家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营销大户,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空等体系,推广农业耕作机械化。五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劳务品牌,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培育新型农民,壮大“劳务经济”。近年来,我市共向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富余劳动力11万余人,被省评为“劳务输出示范县市”。
三是坚持开展党建主题活动。一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全市广泛宣传邓会泽同志先进事迹,深入开展“学习邓会泽,争当群众贴心人”活动,加大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的争创力度,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先锋意识,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为党员的自觉活动。机关党员继续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三进一送”活动,选派年轻党员到农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到艰苦地区、艰苦岗位进行锻炼;社区党员继续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门店、党员志愿服务队、带头就业、带领就业等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讨论和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致富本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新”组织、学校等领域的党员也结合各自行业的实际,开展了各类争创活动。二是大力培植“双建双带”。在全市每个乡(镇)确定1个示范基地(村)和1个以上产业结构调整示范项目,各行政村确定3至5名“双建双带”对象,全部实行挂牌管理;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党员领办实体,引领发展主导产业,建立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大力表彰“双建双带”先进典型。
4、坚持抓好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的“两推一选”,村委会成员的直接选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二是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构建市、乡(镇)、村三级联动政务公开体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健全并落实,以财务公开为重点,全面实行政务、村务公开。三是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为乡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基层组织建设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和真心支持。四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治力度,营造农村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五改三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丰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主要成效。
(一)党的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我市以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严格坚持已有的好的制度,认真总结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新的制度。市委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两个体系,即:以“三级联创”为载体,构建上下联动,责任联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农村党建工作体系;以“素质教育”为载体,构建市、乡(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培训体系。各级机关通过抓学习提高、作风转变、增强素质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建设“学习型机关”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初步建立起了农村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