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政策上取消供给制,恢复社员自留地,允许发展家庭副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等,这些政策都为农村经济形势好转创造了条件。196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元,恢复至1957年水平。遗憾的是自1962年8月开始,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抓政治斗争。1963年开始历时4年的农村“四清”运动,给农村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市场供应短缺。这10年间,广东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加不多。197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2.7元,比1965年增长41.7%,平均每年仅增加4.1元。农民的购买力很低,物质生活变化不大,食品消费量增加不多,自给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衣着消费以棉布为主,且面料粗、品种少、色调单一,还要凭布票定量购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当时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写照。由于生活水平低,农民节衣缩食也无法改善居住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不多,到197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只有8.5平方米。用品支出以购买日用品为主,绝大多数农户没有能力购买中、高档商品。
三、1979—2008:经济快速发展,摆脱贫困奔小康
以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93.3元增加到2008年的6399.8元,增长32.1倍,年均递增12.4%;同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日益兴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4.9元增加到4872.5元,增长25.4倍,年均递增11.5%;恩格尔系数由61.7%下降到49.0%。农民长期面临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部分地区农民早已越过温饱实现了小康,至2008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近七成。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的主要特点:
(一)、食品消费不但注重量的满足,而且追求质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讲究食品的营养、美味和方便,由“吃饱”向追求“吃好”转变:在食品消费支出方面,主食支出比重大幅减少,副食、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支出比重增加。2008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中,主食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只有17.2%,远低于1978年50.1%;副食支出占57.8%,其他食品支出占16.2%,在外饮食支出占8.5%,比1978年分别上升14.0、11.4和7.8个百分点。同时,在食品消费量方面,副食消费增长较快,人均消费肉类、家禽、蛋类等都有明显提高。
(二)、衣着消费讲究时装化、追求高档化、突出个性化日趋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繁荣,农民的衣着消费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以购买布料裁衣为主向购买成衣消费为主转变。2008年,广东农民衣着支出中,购买各类型成衣支出占64.9%,购买鞋类支出占20.3%。二是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目前,农村居民穿着越来越讲究美观、舒适并追求名牌,衣着质量档次不断提高,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明显缩小。三是由单一化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城市化转变。如今一般的农民家庭都备有西装、时装、休闲装、皮鞋等,女青年还拥有裙子及各种饰物等。喜欢突出个性,讲究品牌、追求高档也成为农村青年人的一种时尚。
(三)、居住面积日益宽敞,住房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增加住房面积和改善居住环境是农民长期以来渴望解决的问题。2008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7.8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9.16平方米,增长2.2倍。其中,钢筋混泥土面积21.55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比重上升为77.3%,比1985年提高70.3个百分点。此外,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信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