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体会-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5)

2025-04-26

  2.现代化把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之上

  农村生产关系上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促进了农业生产供给能力的极大提高。但要继续增强和稳定农业生产供给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继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调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将有力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3.民主化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

  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承包权、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自主营销权,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真正启动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这也是农村经济民主的根本体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昭示了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美好前景。

  4.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联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及治理方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思维定式。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理念,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政策体系建设的新基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取向。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的改革取向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这涉及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5.科学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年,农村改革充满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下一篇:办公室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