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大学生,她学习努力,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她多次成功组织、策划各种大型活动。__同学在系领导及辅导员老师的培养教育下,在锻炼中成长,在锻炼中成熟。
篇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1500字
黄莺,女,汉族,中共党员,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社会工作1502班学生。1995年9月出生于宁夏银川,6月,黄莺以高出一本分数线85分的成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全国首位参加普通高考进入211重点大学的盲人学生。自入校以来,她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科技创新,连续三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发表科技论文,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奖励,最终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她用心温暖他人,为盲人学生提供盲文辅导与求学的建议,参加湖北省“喜迎__,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团、“百生讲坛”省级巡讲等,开展了十余场演讲,向更多人传播正能量。
她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国家励志奖学金”“‘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二等奖、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交通银行残疾大学生励志提名奖、武汉市五四青年奖章、校“卓越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和奖励。
不屈命运安排,圆梦武汉理工
两岁那年的一次高烧,让黄莺成为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她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始终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6岁那年,在她的不懈坚持下,父母将她送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在学校中,叠被子、洗衣服等等一切都要靠幼小的她独立完成。黄莺没有气馁和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了生命的残缺。初中毕业后,大部分盲人学生都选择了接受盲人职业教育,但她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宽盲人群体的就业之路。为了梦想,她积极争取到参加青岛盲校中考的机会,虽不幸落榜,但她毅然选择了复读。两年后,黄莺以全国第四的成绩考入了青岛盲校普通高中部,“大学梦”成为了她新的奋斗目标。206月,她作为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被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录取。
敢于直面挑战,踏上勤学之路
进入大学后,黄莺又面临了新的挑战。生活上,她第一次进入不熟悉的大学校园,面对更复杂的校园环境,甚至有时要往返于15公里以外的校区参加活动。学习上,她也面临了巨大挑战,高数等个别课程没有盲文教材、无法观看老师的板书、考试时必须通过听的方式记住一道题目再进行作答……这些困难并没有使她退却,相反,她立刻就喜欢上了节奏紧张而又充满活力大学生活。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黄莺顺利学会了使用盲杖在校园行走,并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能跟进上课节奏,她摸索出“口述-盲文记录-盲文学习-盲文解题-口述”的学习模式,仅高数一门课程就额外进行了40多次补习,累积抄写的盲文笔记近300页。
辛苦付出终得回报,她连续三年综合测评班级第一,成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卓越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学生等荣誉与奖励。她所在班级与寝室也获得校标兵班集体及校优秀寝室等荣誉称号。凭借不断努力,大四时黄莺以综合测评专业第二的成绩获得了研究生保送资格。
黄莺还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主动联系导师进行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研究。她参加了“社会组织云模式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组,一年里,她与她的团队查阅千篇文献,开展了4次实地调研,发放问卷5000余份,最终该项目获得了“挑战杯”湖北省二等奖的佳绩。黄莺还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成功结题。在她的带领和激励下,项目组成员每人各发表一篇论文,她本人的论文《Reseacher 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也被SEIEM2017录用,并可在CPCI-SSH上进行检索。目前,她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想要通过团队研发更多适合于残障群体需求的辅具用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生活。
积极参与宣讲,用爱温暖世界
黄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她创办了公众号“盲着看看”,分享自己在普通高校的学习生活经验,为盲人学生提供盲文辅导与求学的建议,她还为中途失明的学生提供疏导及一定的资源链接。在她的影响下,湖北、辽宁等地的一些视障学生走上了普通高考的道路,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她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以“喜迎__,圆梦中国人”百姓宣讲团、“百生讲坛”省级巡讲团、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学子报告会等为契机,奔赴湖北省各高校,进行了十余场次演讲,受众几万余人。她以“除了看不见,什么都能做”为题,讲述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以“心光”为世界明灯,用不屈为人生铺路。面对人生的残缺,她勇敢坚毅,用加倍的勤奋还击命运的不公。在勤学之路上,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心光”——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拓宽盲人群体的就业之路。她用勤奋证明:志不立,则天下无可为之事,她也将加倍努力成为盲人群体自立自强的开拓之光!
篇1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1500字
吕松,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他发表SCI论文9篇,全为本学科领域top期刊(其中8篇1区top,1篇2区top);申请国家专利10项,目前已授权8项;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2项,大学生/研究生创新项目5项,并参与多项导师国家国际重大基金项目;参与编写本领域专业著作2部,其中英文国际著作1部;担任过《Applied Energy》、《Energy》、《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等期刊审稿人。
研究生期间,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用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研发出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发出电力,并给予智能警示的自发电安全头盔。此发明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最高奖全国特等奖,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得金奖,吕松也因此荣膺CCTV公益“金牌实习生”。此外,他还曾获得“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安徽省金奖、全国铜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有创意、有激情,吕松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科技创新研究,让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身“精灵、魔法师、剑客”,把一组组枯燥的数据、模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品,将尖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引领潮流,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典范。
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
,吕松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新能源方向的研究。在导师的悉心指引下,吕松刻苦学习、勤于钻研,展现出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吕松做了一个关于温差发电的项目。基于“塞贝克效应”温差发电材料,当两端处于不同温度时,材料端部之间会产生电压,进而发出电力,因此可以收集不同热源的“废热”转化为电力。由于课题组设计的特殊结构,装置对冷端温度和散热有特殊需求,实验室的设备达不到实验设计时的要求,实验结果不尽人意,也与模拟结果相去甚远。时值冬日,合肥正好下了几年不遇的大雪,吕松兴奋至极,请示过导师后,发动实验室全体同学,把他整套实验设备搬到室外。他在雪地里蹲了四天,坚持做实验,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结果,也为他日后科研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吕松的刻苦努力,勇于攀登,为他丰富的科研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关注社会热点,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
吕松认为学术研究不仅应该解决科研问题,更应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他在研究常温热电材料时,正值国内掀起共享单车热潮,大量的单车投入使用,安全问题随之而来。在和导师的一次聊天中,他偶然得知导师朋友的孩子在夜晚骑行时发生意外,因没戴头盔受到严重伤害。因为运动发热出汗,绝大多数人在骑行时不愿意佩戴安全头盔,使得我国自行车事故伤亡率大大高于强制要求骑行佩戴头盔的国家,吕松由此萌生了运用热发电技术开发一款自发电智能头盔的想法。为了解决热电材料效率低下的问题,他不辞辛苦,主动联系了全国18家研究热电材料的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以及麻省理工、帝国理工等国际知名高校在此领域的学术泰斗,与他们交流探讨。终于在中低温范围内热电材料中取得突破,成功开发出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量发出电力,并给予智能警示的自发电安全头盔。这款头盔克服了骑行过程中发热出汗造成的热舒适性问题及无主动警示问题,大大提高了骑行的安全性。同时,利用人体产生的热量发电,更加符合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
“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才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对于未来,吕松还希望将热发电技术推广至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于人体可穿戴设备,真正改变人类生活。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吕松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学校公共服务工作,为公益爱心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力量。作为中国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志愿者,他积极参加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环保科普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受学校公派赴美留学期间,在中国驻美大使馆纽约教育组志愿为留美学生提供文书审理服务,积极参加华人社区服务工作,得到美国纽约州议会表彰,获得“优秀学习和杰出社区服务奖”,为身在海外的中国学子树立了榜样;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客中心和校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的创建、宣传和服务工作,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吕松坚持“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让科技成果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真正改变人类生活,本着这样的初心,吕松在学术科研道路上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篇14: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1500字
刘敏,南京大学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汶川地震幸存者,全国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倡议者,中华康复工程基金会筹委会成员,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她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通讯社、香港有线电台、凤凰网、文汇报、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转载。“你有不可征服的灵魂,任何艰难困苦都不会让你低头,你已经用自己的‘双腿’站立起来了,面向光明的未来,永远不会倒下。”地震致残是刻在她生命中的印记,经历过死的考验,她领悟到了生的意义。自强不息,她用汗水书写自己的人生,用行动诠释梦想。知责感恩,她用公益传递爱心,用付出回报社会。
一、重获新生,不向命运低头
刘敏是四川北川人,在20那场灾难性的地震中,16岁的她曾被埋在废墟下长达30个小时。“再晚两个小时,你就没命了”,这是被救之后医生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和抢救生命的迫切,刘敏不得不在帐篷中目睹医生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截掉自己的右腿。与此同时,长时间挤压带来的严重内伤,使她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2个多月才转危为安。
从地震伤害中恢复过来后,刘敏继续回到学校学习。返校最初,她的月考名次是班级倒数第三名,然而到了高二期末全市统考的时候,她的成绩已经奇迹般地恢复到了年级第四名。仅仅从这小小的人生一角,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看出刘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凭借着这种精神,刘敏最终如愿考上四川大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顺利保送到南京大学继续深造。
二、勇往直前,拥抱无限可能
大学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视野和平台,但只有极少数人像刘敏这样,利用这个平台绽放出了如此夺目的光彩。从走进大学开始,刘敏真正地拿起了书写命运的笔,画出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精彩图景。
在大学期间,刘敏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修得了经济学/法学双学士学位,荣获了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全国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香港黄乾亨奖学金、南京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四川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2次)、南京大学栋梁奖学金特等奖;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收获了恒大集团全国“新青年 新居梦”选拔赛亚军、四川大学法制知识竞赛(专业组)一等奖、“I创意WE实现”创意大赛金奖、校好书推荐大赛二等奖;科研方面,她参加了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多项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她热心服务集体和同学,担任学生干部,多次获评优秀学生干部,先后获评40余项校级以上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