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采用**板卡?它的优势在哪里?
有没有用过**板卡?为什么不用?
老板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我们板卡公司要怎样配合贵公司?配合得好会有什么前景?
总之一条,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不需要,谈再多也是白谈。
篇19:关于拜访客户心得体会
没有拜访就没有销售,但不等于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就一定能实现销售。销售人员如何做有效的客户拜访呢?
在实行经销制的企业,销售人员分管几个地区、一个省甚至几个省的市场,每个月要走访大量的客户,对每个客户拜访的时间则很短。在有限的时间内,销售人员应做好哪些工作,才有助于销售业绩的提升呢?
一些销售人员每次拜访客户都是三句话:上个月卖了多少货?这个月能回多少款?下个月能再进多少货?这无助于销售业绩的提升。
销售人员每次拜访经销商的任务包括五个方面:
1、销售产品。这是拜访客户的主要任务。
2、市场维护。没有维护的市场是昙花一现。销售人员要处理好市场运作中问题,解决客户之间的矛盾,理顺渠道间的关系,确保市场的稳定。
3、建设客情。销售人员要在客户心中建立自己个人的品牌形象。这有助于你能赢得客户对你工作的配合和支持。
4、信息收集。销售人员要随时了解市场情况,监控市场动态。
5、指导客户。销售人员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会向客户要订单的人,二是给客户出主意的人。前一类型的销售人员获得订单的道路将会很漫长,后一种类型的销售人员赢得了客户的尊敬。
要实现这五大任务,销售人员在拜访客户时,应做好以下12件工作:
一、销售准备
失败的准备就是准备着失败。销售人员在拜访客户之前,就要为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1、掌握资源。了解公司的销售政策、价格政策和促销政策。尤其是在企业推出新的销售政策、价格政策和促销政策时,更要了解新的销售政策和促销政策的详细内容。当公司推出新产品时,销售人员要了解新产品的特点、卖点是什么?不了解新的销售政策,就无法用新的政策去吸引客户;不了解新产品,也就无法向客户推销新产品。
2、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和计划。销售人员要为实现目标而工作。销售的准则就是:制定销售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销售。销售人员每次拜访客户,都要明白,自己拜访客户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客户拜访目标分为销售目标和行政目标。销售目标包括要求老客户增加订货量或品种;向老客户推荐现有产品中尚未经营的产品;介绍新产品;要求新客户下订单等。行政目标包括收回帐款、处理投诉、传达政策、客情建立等。
3、掌握专业推销技巧。掌握销售技巧,以专业的方法开展销售工作。
4、整理好个人形象。销售人员要通过良好的个人形象向客户展示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5、带全必备的销售工具。台湾企业界流传的一句话是“推销工具犹如侠士之剑”。凡是能促进销售的资料,销售人员都要带上。
调查表明,销售人员在拜访客户时,利用销售工具,可以降低50%的劳动成本,提高10%的成功率,提高100%的销售质量!销售工具包括产品说明书、企业宣传资料;名片;计算器;笔记本、钢笔;价格表;宣传品;样品;有关剪报;订货单;抹布,等。
二、行动反省
销售人员要将自己上次拜访客户的情况做一个反省,检讨,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进。销售人员可分为两种类型:做与不做的;认真做与不认真做的;工作完成后总结与不总结的;改进与不改进的;进步与不进步的。结果,前一类人成功了,后一类人失败了。
1、上级指令是否按要求落实了。销售人员的职责就是执行——落实领导的指示。销售人员每次客户拜访前要检讨自己,上次拜访客户时,有没有完全落实领导的指示?哪些方面没有落实?今天如何落实?
2、未完成的任务是否跟踪处理了?
3、客户承诺是否兑现了。一些销售人员常犯的错误是“乱许诺,不兑现”。朱熹说“轻诺必寡信”。销售人员一定要做到“慎许诺,多落实”。
4、今后几天工作的计划、安排。今天的客户拜访是昨天客户拜访的延续,又是明天客户拜访的起点。销售人员要做好路线规划,统一安排好工作,合理利用时间,提高拜访效率。
篇20:拜访养老院心得体会
仍然是党校培训的活动,下午去到了敬老院。对于我来说,太久没有去敬老院了,已经久到自己理想中的敬老院与现实的大相径庭。
刚一走进敬老院,里面有点空荡荡的。负责人说两三人一组,去一个房间陪老人聊天,送点礼物。说些什么?总得是尽量开心的事儿吧。然后我就调侃的说“我一进屋,就跟老人说我今天讲六十个笑话,完毕之后闪人”。话归话,我在适当的时候还是得显示出自己的亲和力的,要不怎么说我本人功力深厚啊。
我走进了一个老奶奶的房间。她很健谈,我们一进屋,就很高兴的让我们坐着,然后还说“我呀,看到你们过来就高兴!”。然后我们就开始了对话。不记得是从哪个地方开始了,也不太记得说了些什么内容,只记得交谈内容绝对正规、合法有效。
然后我们一起在院子里看了我们准备的节目。我是个职业观众,什么都没准备,只能在场边象征性的吆喝几句。看得出大家的准备都不怎么充分,笑场、停顿屡见不鲜。不过,我觉得只要大家气氛和谐,就没必要把本来就很带娱乐性的东西搞得过于正规化。
通过跟那位老奶奶交谈了解了很多。觉得虽然里面时不时的充满了笑语,但更多的却隐含了一份凉意。有个同学说,老人还是呆在家里幸福些。然后我“反动”的老毛病又犯了,连忙插到:“此言差矣,现在很多住高档的敬老院是享受,是时髦,是趋势”,随后还不忘得瑟一下“你OUT了”。其实深层次来说,我也觉得呆在里面的老人更多的是无奈,即使高兴,也可能是心境坦荡荡的那种吧。院里的老人,神智有问题的并不在少数;像这位老奶奶,就是因为自己去年中风了,留下了后遗症,家里又没人照看,所以被送到了这里。虽然这位老奶奶很健谈,也很具有娱乐细胞,但是言谈举止之间,我还是看出了她的些许遗憾。
敬老院的发展和国人道德的回落似乎是一对永远也说不清的问题。有人觉得敬老院的发展,跟国人的赡养意识不强有关;但是也有人认为,敬老院的发展,是象征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我是觉得这两者有关系,但是两者的发展没关系。敬老院发展得更加的公益化、普遍化、高档化,并不是国人赡养意识能够松懈的借口。老龄人口是可以大量的入住敬老院,与同龄人为伍,但是这必须是建立在家庭和谐的基础上,而并非迫于无奈。
要离开之际在想,这里的老人们平常的生活会怎样?我们应该弘扬的是那种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尊敬长辈,尊敬老人”,有些东西,尽管陈旧,尽管被遗忘,但却永远是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