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背影》有感(共13篇)(3)

2025-11-05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篇5:重读《红楼梦》有感

闭上眼,浮现在脑海里的还是那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部《石头记》道出了中国女子千年来的苦痛宿命,也艺术地刻画出众多鲜活而美好的形象。芹溪一把辛酸泪,流过百年韶光,传至今人手中,依旧滚烫灼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红楼梦》无疑是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艺术的海洋里,《红楼梦》堪称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诞生于18世纪的伟大文学巨著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智慧,历史上甚至有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记载。

《红楼梦》以宝黛的悲惨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面貌。想当初,宁、荣二府真可谓“金满箱、银满箱”宁荣两宅占了大半条街,丫鬟、老妈妈都有二三百人,可自从贾元春病逝,宁荣二府的面貌就大不如前,先是荣国府矛盾重重,再是薛蟠在外生事入狱,继而是贾家三姐妹的相继离去,最后是贾宝玉的出家为僧……《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的跌荡起伏,由繁荣昌盛到衰败而落魄,这不仅仅是作者曹雪芹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更是以宁、荣两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及风气。

故事中的几位女角,也是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晴雯和鸳鸯。

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在大观园中,能与黛玉相媲美的只有薛宝钗这一人物了,薛宝钗在《红楼梦》中份演着重要的角色。薛宝钗在大观园里深得人心,人人都认为她贤惠大方识大体,薛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的菜单、戏谱全都是按照贾母的喜好来说,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封建束缚的思想。薛宝钗这一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一个妇人形象,与林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众多丫鬟中,想必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吧。“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作者曹雪芹为晴雯下的定义。晴雯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她不仅美丽,而且有尊严。大观园里女子漂亮的多了,但晴雯的漂亮有他的个性,她漂亮的率性、泼辣,犹如一朵带刺的玫瑰,勃勃有生气,没有丝毫的病态,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但是,她的美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被亵渎的。她努力维持着做人的尊严,虽然只是一个丫头,但她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病中勇补孔雀裘。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这些事例中无不透露出晴雯的胆大心细。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晴雯挽着头从里屋冲进来,一把打开箱子,抓住箱底尽情一倒,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一个率性、泼辣、干脆利落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为这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产生的怜爱之情。

大观园上上下下四百余人,主子只有三十多人。在众多的家奴之中,大多数的奴婢,尤其是女奴们,不过是为主子而活着的“会说话的工具”。主子们可以任意的驱使他们,决定他们的`命运。但是,这样的环境之下,也蕴藏着反抗的火种。鸳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鸳鸯的性格表现是平静的。她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她都能泰然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情,她都想得周到,办的妥当。她的精明和良好的品格,使她成了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一个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也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丫鬟之“王”,更为贾府上下人等所尊敬。贾母的日常起居,她侍候的事事周到,样样体贴,无微不至。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她还想着一点子: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就她“可靠的人”。鸳鸯还是一个极其忠心人,在贾母死后,她也随之而去,真令读者肃然起敬!

最后还是回到宝黛二人的悲剧爱情上来,从开篇到剧终,我相信,大家无一不为宝黛二人感到痛心,但设想一下,如果宝玉娶了黛玉,而林黛玉却在新婚之时香消玉殒,红事变白事,宝玉必定经不住打击,或是吐血而亡,或是面有呆傻之状,贾母也将因此引发重病,结局太过戏剧化。即便林黛玉不死,那今后是否又重演了一回《红楼梦》?因此,《红楼梦》既迎合了“金玉良缘”的传说,又留下了一个凄美,耐人寻味的结局。

合上《红楼梦》我已经不再把它当名著来看待了,它是一部历史,一部难懂的历史,这样的一部凝聚着二十四史的小说,恐怕已经是达到了文学的最高峰,无人可以超越了吧!即使有那什么多的红学研究学会,也不会参透其中的奥秘,就让《红楼梦》永远这么神秘下去吧!

篇6:重读红楼梦有感

今天把红楼梦全部读完。合上书本,闭目深思,觉得颇有感慨。做为中国十九世纪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在我面前展现了一片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纷纭璀璨的画卷。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几十年的动荡变迁,由兴到衰,由衰复兴,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意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形象各异,命运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亲临其境,笑与贾府的人一起笑,哭哭与贾府的人一起哭。书中的人物的命运生亡直接牵动着读者的心。

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并非夸张虚谈。在书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美学、语言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各个领域,谈政治,朝政官场的描写很多,在贾府内部,王熙凤虽然识文不多,但在经济之道上却颇有见地。文学自不待言,从《四书》、《五经》到《西厢记》、《牡丹亭》。特别是大观园里几次起诗社,其中写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好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通过宝玉太虚幻境一游,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并演了十二支曲红楼梦。从这些诗词里,颇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特别是那首被人称为第一的,写得更是凄凄离离,令人悲啼。“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词中作者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描写的淋离尽致,而且言词之间,情真意节,慨叹人世不公。从艺术上说,里面着意叙述了绘画技术和技巧,写了弹琴的技术、技巧等等这些,说明了曹雪芹在艺术上也颇称内行。

贾府的人虽然个个娇生惯养,整天山珍海味扶持,然而上上下下却者是多灾多病,弱不禁风。那就还要麻烦曹老先生以老郎中的身份出现,观颜、切脉、寻问病情、对症下药,并开列出一个又一个药方,维系着大观园内外我们的主人公们的生命。若说建筑,那叹为观止的大观园就是明证。大观园里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亭榭楼阁,布局排列,使人如入仙境一般。又从大观园的一景一色到姑娘、丫头、公子们的服装打扮,样式色彩,哪一样不别具着作者的匠心。可见作者对美学也很有见地。大观园内外令人心旷神怡的不仅仅是那些如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里面生活着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言谈话语,嬉笑打骂,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地使作者发挥了自己语言技巧上的才能。同时也客观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面貌。佛教在本书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一开始,空空道人携带当初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到人间,宝玉的历史就开始了。在文中,妙玉、惜春对佛教十分虔诚,最后宝玉也割断尘缘,随疯僧飘然而去,这里面,讲叙了许多佛门戒律。

总之,读过《红楼梦》,使人大开眼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世态炎凉;对我们思想成熟,以我们认识社会都会有所帮助;也使我们重新的认识了人生。

篇7:重读《红楼梦》有感

重读《红楼梦》有感1100字

明清小说中多有诗词曲赋,是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一般是为故事情节作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以增效果。现有人认为:“诗词提供了小说的品位,能够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接受,包括附庸风雅的商人阶层,具有社会学意义”、“诗词对小说来说具有画龙点睛作用,而且是小说节奏的提示符”。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今多有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影响。今重读《红楼梦》,深感《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曲赋,是小说故事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第一回中的'诗词和人名,更是隐含了如何来理解、读懂《红楼梦》的小说。如跳过这些诗文,所读的《红楼梦》就真的是一部“言情小说”了。

在小说第一回中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中作者唯一用自己的身份来写的一首诗。“荒唐言”应指“幻形入世”、“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之类的荒唐情节,“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作者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是说世人看了此书的感受只不过是一部宏大的“大旨谈情”小说。这三句应是作者的感慨。而“谁解其中味”就值得推敲了。如《红楼梦》真的是一部“大旨谈情”小说, 那么,“都云作者痴”之意就是世人皆知其中味也。又何来“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应是作者曹雪芹忧世人不理解小说之味,隐示读者不应把此书看成“大旨谈情”小说而写。不然,改成“古今情不尽”更能体现书中之味。

《红楼梦》绝不会像它开头就宣称的:是一部“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的书,应该是作者“借题发挥。伤时骂世”的小说。我们可从第一回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姓名:“甄士隐”和“贾雨村”可知,整部小说是:真事隐去,用假语称言。再看“太虚幻境”上一副很有哲理的对联(第一回):

假作真时真变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再一次出现。这副对联在小说中出现两次,应是作者的着意强调,也同时提醒世人,读这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无的,才不会被小说中隐去的真事和假语所称之言迷失作者的真意,才能感悟书中之味。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真事隐去、假语称言呢?要知道《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由于清朝是满族贵族掌权,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整个满清朝时期是我国文字狱最为严重的朝代。而乾隆又是整个清朝制造文字狱最多的皇帝,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君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百人乃至数千人。从“胡中藻案”、“徐述夔案”等诸多文字狱可知满清对汉人的镇压之残酷。作者为避“诛九族”之祸,只能“甄士隐”去和“贾雨村”云云。但作者曹雪芹在小说的诗词曲赋中,为读者留下了解读小说《红楼梦》真意的线索。

篇8:重读《三字经》有感

重读《三字经》有感

如果你平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光秃秃的树木还在怨恨酸雨的无情,可爱的山泉还在抱怨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污水,然而,此时的大自然愤怒了。妈妈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一看,红红的像飞碟,但飞碟飞的好快呀?

2月,央视《百家讲坛》联手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在备受金融海啸侵扰的寒冬里,钱文忠教授的“重读”给国人带来一丝暖意,也创下该栏目一年来收视率新高,由此掀起了“重读经典”热。

《三字经》全篇仅1 700多字,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历举了中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可谓小型百科全书。章太炎曾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堪称一部简明中国通史。

下一篇:《圆明园毁灭》400字读后感(整理14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