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背影》有感(共13篇)(2)

2025-11-05

其次,我们来看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的核心意象——背影。为了与第一种解读的方式相区分,我们换一种提问的方式:为什么作者选取父亲的背影作为感情的符号,而不去观照父亲的正面?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能会得到多种答案。有人会从审美的层面出发,认为写背影而不写正面,会使文章显得清新而别致。但想要写得新鲜和特别,有很多侧面可抓,如白发、眼神等,不一定非要选择背影。有人会从阅读的角度回答,认为写背影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文章是何主题暂且不论,就从理论的层面来讲,一个形象能够表征何种意义,此种关系并非固定,因此,认为背影一定和某种意义如父子情感挂钩,这种预设过于僵硬。

作者之所以选择父亲的背影而不是正面的主要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当时作者只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个人的背影而不是正面呢?答案就是当一个转身离开的时候,也就是说,背影意味着一个人转身离去,此文也不例外,背影应该与离别有关。再看文章写到的三次背影,前两次是实写,第三次是虚写。第一次写到背影是父亲费劲地为已经成年的儿子买橘子,儿子被父爱深深触动,情不自禁泪水满眼。第二次是与父亲站台告别后,父亲的背影被人流淹没,儿子离愁黯然,伤神泪流。第三次虚写背影,被父亲信中的哀情所感,回忆往日,伤怀懊恼。由于作者高超的写作驾驭能力,写到三次背影的同时还有三次泪水,所以很多读者都会在感动之中不加细分,认为这三次泪水可以汇聚一处,那就是父爱。如果只是父爱的话,作者写第一次即可,第二次和第三次都可省略。细读之下可以发现,第二、三次的背影均是离别,如果第二次是生离的话,第三次很显然,作者说的是死别。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给我们的是一个生离死别的背影。

回到文本细读,就能更进一步读出背影的深层内涵。文章本身写的就是一场离别,所以,在文章开头之后不久,作者就要和父亲分别北上,父亲执意要送,而“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下,我只好让父亲送,但是又对父亲讨价时的笨拙话语和托茶房时的旧派做法不满,觉得父亲太迂腐。这两段叙述是蕴含深意的,作者说出自己的年龄以及来往北京的次数,不仅表明了自己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暗示了一种青春期想要摆脱亲人束缚的叛逆感,表现出“我”对离别的漠视。对父亲“迂”的嘲笑,一是表明一种年轻人的超脱,同时,也显示出青春年少时对亲情的忽视。所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当时的“我”,就像甩掉麻烦一样,想让爸爸赶快离开。为此,多年后,作者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多年以后的懊悔,不仅为下文写背影做了铺垫,而且,也为背影定下感情的基调——背影就是一段抓不住的时光,一个留不住的生命。背影不仅是父亲的符号,还具备了丰厚的隐喻意义。

如果我们放宽视野,拿朱先生的《背影》和当代文学写背影的名篇进行类比,能够更好地阐释背影这一意象的独特韵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之中写到过母亲的背影。由于他经常坐着轮椅到地坛散心忘了回家,母亲就到园子里找他。作者在文中痛悔地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痛悔和朱自清的“太聪明”的感叹实则如出一辙。我们与其把作者对背影的描绘视为父子或母子感情的符号,倒不如说这是作者在表达某种成长期的感悟。把背影与生命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最近的名篇,是被誉为“二十一世纪背影”的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直接把人生一程比喻为一场场月送亲人背影的离别。

回到《背影》,我们发现,朱先生对自己这段生活往事的叙写,既有着青春期的反叛,也有着中年期之后和父母的疏远。实际上,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不管是地理的距离还是心理的距离,直到死亡来临。作者不仅是在述说一种亲情,也是在诠释生命和死亡的意义,看父亲的背影离去就是在目送生命离开。

一个文本的开头和结尾,不仅仅是文章的开始和结束,而且是文本意义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文学相比,生活是没有始终的,文本的开头是生活的结尾,文章的结尾是生活的开头。背影作为文章的核心意象多次出现,它不是追问意义的终点,而是起点,读者不能在解读完“背影”意象的意义之后就停下来,一定要反思作者为什么写背影而不写正面。不仅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且还要明白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

拓展阅读: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秋雨连绵,而我,便喜欢独自坐在书桌前,听着窗外似有若无的`雨声,手捧一本《朱自清散文集》,细细品味。已记不清是多少次再读《背影》。中学时的我并不能体味其中深意。如今,我已日渐成长,书中父亲提着橘蹒跚的背影,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根敏感的琴弦,一经拨动,便会引发我无限的感慨。

在中国几千年的浩瀚文海中,歌颂父母的文章不计其数,而《背影》却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也许就在于作者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而这恰恰触碰到了我心里某个最敏感的部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细腻的情感绵绵不绝,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濛濛。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之美

2.《背影》课后反思

3.朱自清《背影》原文及鉴赏

4.朱自清《背影》阅读训练及答案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6.朱自清《背影》读后感(范文)

7.《背影》语文教案设计

8.初中语文《背影》导学案设计

9.《背影》读后感200字

10.《背影》读后感900字

篇4:感恩父母-重读《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只注重其美文及风格特点,但我们作为初中学生的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也就是要简单明了。就《背影》来说,要分析散文本身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阅读兴趣,然后才能透过表现深入挖掘其思想动机。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这是朱老先生的表现之一吧?所以笔者认为:该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不仅让学生明白朱自清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而且应让学生受到启迪,生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孝父敬母,达到育人的目地。而让学生弄懂这一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住“背影”这条线索,通过文章中几处背影描写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领悟该文的主题并得到相应的启迪。教学该文章时,首先让学生自读全文,找到文中描写背影的四处地方。学生经过认真的自学,大部分都能完成这一要求,这是探讨、分析文中主题的基础。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形式确定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描写背影的目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思维朝文章主题思想方面发展,为分析该文重写背影的目的、作用打好基础。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后,再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分析每次背影描写的目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以便增加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兴趣。最后,教师对背影的描写进行综合分析,肯定学生成功之处,同时之处尚存缺憾,以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并懂得感恩的人生观。

文中第一次背影的描写,是开篇点题,应着重强调,同时为后文设下悬念;父亲可写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单单选中他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又怎样进行描写的?这与我们眼中的父母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与感觉?从而引出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观察自己的父母,以便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珍爱。

第二次背影的描写,应着重分析此次背影产生的特殊环境,进而深刻领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经过精心阅读,都能明白。此次背影的产生是父亲送儿子到车站后,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桔子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爱,就是朴素中出高尚;爱,就是无声中响出歌曲;爱,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为儿子攀栏买橘是一件平常又非凡的事情。在千千万万爱的付出中显得平常,在千万的平常背后显得非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会一下子认出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那个正是当天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这处背影的描写最为精彩,也很感人,更让作者刻骨铭心。通过对此处的分析,学生自然体会出描写背影的目的就是表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然后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生活中所做的琐碎小事,让学生发出对自己父母的敬爱,从而感知为人的启发。

文章第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是父亲和儿子车站告别后,他的背影“混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虽和第二次一样都是实写,弹目的却又不同,这次的背影,重在突出作者的感受。看到父亲蹒跚消失的背影,联想到父亲对资金的关心、爱护,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疚愧:因对不起父亲二难过、流泪。因此,此次背影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对父亲的感觉之情。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作者知晓父母深恩,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懂得感恩父母才是。

文章最后一次对背影的`描写,是作者收到并阅读了父亲的来信后,父亲信中隐含的悲凉勾起了他内心的酸楚,更觉得对不起父亲,这次描写是虚拟的,但却完成了本文的最后一个目的――儿子对思念之情。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让我们一起感恩父母吧!

拓展阅读:《背影》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下一篇:《圆明园毁灭》400字读后感(整理14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