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活着》读后感1000字优秀多篇
在清明节放假期间,我开始阅读余华的作品,而《活着》,是阅读余华作品中的第一本书。虽然在一天内已把整本书内容阅读完,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久久难消。
有的书,放下之后,感受是直接的,看过就看过,结束就结束。这本《活着》,放下之后,感受是极复杂的,你觉得沉重,你觉得深刻,你觉得看透了很多,却又无从寻觅它的来源和踪迹。你从故事里寻找答案。它会告诉你:“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或是“人的命运起伏都是注定的”,也或是“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些感受,无分对错、深浅,都是这本书相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
也如同“活着”本身,之前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误区。我曾想,生命其实和非生命都是一样的,都是元素的集合形态。这些来自于宇宙的元素,可以构成江河、土地,或是小草、动物。而所谓的“动”,只是一种复杂可以遗传的偶然集合,所谓的“创造”,也只是一些元素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
人本来就是极无知的,在狭窄的可见光世界中生活,在独立的三维世界中探寻,在人类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观测了整个宇宙,却为广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处,伴随着发现人本来就是极无知的,在狭窄的可见光世界中生活。在独立的三维世界中探寻,在人类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观测了整个宇宙,却为广袤所震撼,更不知追根溯源所在何处,伴随着发现的越多,就越无力。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几乎一无所知。那么,往哪里去,又如何能知?
所以,活着的意义,也是有限的,并没有无限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只是自私的这样活着,就会像一花、一草、一生灵一样毫无区别,什么也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活在过程,没有起因,也没有结果,所以,才会有我们常说的“空”。
但是,对于作为我们的小社会群体:大学生活而言,“活着”是不同的。群体给了个人生命的全部,包括我们所有的情感。那些爱与感动,笑与幸福,泪与思念,怨与感伤,包括我们阅读书籍、学习科学、畅想未来。甚至包括我们拥有的勇气、向往的自由、崇尚的光荣,都是人类这个群体给我们的力量,也都是那些先贤生命的意义。
所以,“活着”不是个人自私的活着,不是脱离群体想怎么样就怎样那样无意义的活着。我阅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是:“活着”在群体中才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共同让群体活的更好,走得更远,使群体成为生命的延续,尽管群体的。“活着”也可能有尽头,但相对个人是无尽的,所以意义,也可以是无尽的。
我们为什么歌颂和平、倡导秩序、制定法律;我们为什么要帮人、助人、不害人;我们为什么要爱护花草、动物以及我们的环境?因为这是一个普通人在一生中所能反馈群体的能量,也是一个普通人在人类群体中所能拥有的意义,当然,若是那打破冥顽的悟空,创造出新的图景,只要让群体更好,那么就充满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老师笔下的“福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不断失去财富与亲人的痛苦中,在灵与肉的撕扯中,卑微的活着,已实属不易,这是一个高尚的故事,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会先来。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锋,所以在活着的光景里,活出真实的自己,不用在乎身外之物,也不被别人的任何评价左右。运用上天赋予的能力,积极利用所处的环境,去做那些自己该做的事情。在有限而珍贵的大学生活中,每天与同学在一起,究其实质,就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且行且珍惜,毕竟一切不可能重来
总有人,仅仅只是活着,就已是竭尽全力。无亲身经历,便不能深有体会,唯有对当下的珍惜,是为之敬于生活。
“活着”,就是不自私的在群体中努力的好好活着。
篇2:《活着》读后感1000字优秀多篇
《活着》首次出版时,余华33岁。33岁并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但许多读者会惊讶于它与小说体现出的老辣劲头相比是多么年轻。因为这部小说太悲伤了,书中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的死亡,来表现“活着”这一主题。
小说围绕着沉迷赌博的败家少爷福贵展开,在他把地产、房产等所有财产败光后,亲人一个个死去。首先是父母,然后是孩子,然后是妻子和女婿,最后是小孙子,甚至是被抓壮丁结识的两个朋友都注定要死去。
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的儿子有庆的死。一个奔跑的男孩,渴望献血,却因为护士的过度操作,最终失血过多而死去。护士不懂吗?旁边的老师不阻止吗?那是因为要救的人是县长的夫人。为了谄媚权力,孩子的生命是如此卑微。尤其是有庆之前犯了错误,老师不让他献血,越是这样,有庆就越想献血,最后的悲伤也就越强烈。
亲朋好友一个个离去,就像锤子砸在活着的福贵身上。虽然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福贵是如此的悲伤,但是小说用第一人称让福贵讲述了他的生活,他仍然美好地看待一切。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活着》与《平凡世界》、《白鹿原》、《秦腔》等跨越多个时代的小说一样,也是以内战等诸多政治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为背景。其他小说是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活着》更关注的是无常。
在反映历史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雄心壮志的人,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最终梦想破灭。但是《活着》是关于个人的,无论历史是什么,无论环境是什么,人仍然是一个人,仍然想活着,而且还想快乐地活着。
篇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优秀篇)
看过《巴黎圣母院》后,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剧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 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篇4:高二作文:童年读后感1000字优秀篇
时间总是匆匆流逝。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下一秒将会遇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最起码,我们应像《童年》中的阿库琳娜?伊万诺夫娜那般,有着向日葵般对未来不灭的希望,即使,身处之所,满是荆棘。
阿库琳娜(阿廖沙的外祖母)的一生可谓布满了荆棘。从她的丈夫在屋子失火后对阿廖沙说的话中便可得知,阿库琳娜一辈子挨打受苦,病歪歪的。而从《童年》一书中也可了解到她在嫁给卡什林时,卡什林并不富有,但按照她的话来说,卡什林是一个很好的人;而后来,当卡什林富有后,她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愉悦共存了——但事实是,卡什林变了,他变得贪婪,甚至在心情不佳的时候辱骂阿库琳娜,更甚者,对阿库琳娜拳打脚踢。她的日子还是苦的,不同的只是,她拥有了富足的物质,失去了亲人的疼爱……令人感慨的是,在故事的末尾,她连富足的物质也一并失去——只剩下她永存的微笑的灵魂。
然而生活诸多不如意,她却仍充满了乐观。我敬佩她那永不停息的乐观——在了解一切后心中的向日葵依旧不凋谢:她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家产反目成仇,知道她的两个儿子在背后为什么贬低小茨冈,以致发出感慨:人们总是在耍滑头。按理说,一个母亲知道了这些事后,都应该是额蹙心痛的,更甚者,有的人可能还会悲痛欲绝。但阿库琳娜或许悲伤,或许心痛,或许感慨,但绝不会认为前路无望。她的乐观一直存在,这点,由阿廖沙来到尼日尼不久后的家庭舞会便可看出。所有人都请求阿库琳娜跳舞,阿库琳娜也不过多地推托。她洒脱地站了起来,挺起身子,就这么在厨房里跳了起来,还一面喊道,“你们就笑吧,随便笑吧!”她一直带着笑容起舞——她的洒脱自始至终从未改变。阿库琳娜跳舞时,阿廖沙觉得她有些滑稽,便笑出声来。顿时,所有的大人都不满意地看向阿廖沙——可见,阿库琳娜拥有着众人对她最真的尊敬——包括她那两个早已并利益吞噬了灵魂的儿子。阿库琳娜之所以可拥有众人对她的敬爱,我想可能是她乐观温暖了所有人吧。让他们在这个黑暗的年代还有一处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在累了的时候可以依靠,重拾希望,让自己的小船重新驶入生命的海洋。
在她与卡什林分家后,生活十分拮据。在承担抚养阿廖沙的责任后,她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但在当时阿廖沙在卡什林家的时候,阿库琳娜对他说,“我去挣我和你的面包,不用害怕!”——虽然阿廖沙捡破烂去卖多少可以帮补家用,但是整个家的主力还是在阿库琳娜身上——在这么一个年迈的女人身上。阿库琳娜与阿廖沙的日子只能凑合地过,但是每次当阿库琳娜接到阿廖沙给她的卖破烂的钱后,她总是说,“我们俩不能养活我们自己吗,我们俩?有啥了不得的!”——若是说在拥有富足的物质时,阿库琳娜在通透一切黑暗后仍可让心中的向日葵兀自开放,那么,这一点令我敬佩万份;但倘使,连富足的物质都失去,生活仅能凑合着过,一切黑暗都被她所通透,但她心中的向日葵依旧在怒盛,对未来的希望依旧不灭,那么,这一点,则令我愿意用我的灵魂向她臣服,献上我全部的,最真挚的'敬重和钦佩。
篇5:高二作文:童年读后感1000字优秀篇
阿库琳娜的乐观、坚强与善良除了使她不曾在黑暗中迷失方向,不曾屈服于黑暗以外,还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人的迷茫。就拿阿廖沙来说,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而她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了光明的地方;她把我和周围的一切连在一条不断的线上,编织成一个五颜六色的花边;她即成了我一生的朋友,成为我最贴心、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对世界的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对付那困难的生活。”——阿廖沙受阿库琳娜的闪光的品格的影响,拥有了力量,变得坚强,心中也拥有了一朵向日葵,没有成为物质利益的奴隶。
还记得文中这样一段话:“那双乌黑的眼睛含着微笑,对所有人都倾注着使灵魂温暖的光芒。她用头巾扇着发烫的脸,唱歌似的说:‘主啊,主啊,一切是多美好啊!你们看,一切是多么好啊!’这是她心灵的呼喊,她一生的口号。”——阿库琳娜心中的向日葵之所以得以怒盛,得以追逐未来的太阳,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她心灵的呼喊,一生的口号是“乐观”。因为乐观,所以她不畏惧生活的厄难;因为乐观,所以她在混乱的黑暗中依旧坚强;因为乐观,所以她拥有对未来永远的期望。
阿库琳娜,无疑是一朵生长在荆棘里的向日葵,但她用她的乐观,培育了坚强与希望,灌溉了一朵属于光明的花朵。
我们,生命正值起点。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经历,还有很多梦想等着我们去实现,还有很多奇迹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虽有的可能不尽人意,但也远胜于阿库琳娜所处的荆棘之地。既然阿库琳娜可以用她的乐观使她坚强与充满对未来的希望,那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请别再用悲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了,乐观起来,坚强起来吧。你会发现的——这个世界,一直存在着美好。
常说,我们这一辈人是祖国的花朵,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做一朵在野地中生长的向日葵,用自己始终不变的信念追逐太阳,让自己在风雨中成长,让生命更灿烂,而要去做温室里的花朵,依赖一切,尔后再静静地等待死亡?在温室里,我们同样拥有对未来的无限梦想,但是,这样的我们,能脱离温室吗?这样的我们,拿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我们谈何让生命灿烂?别让软弱束缚你追逐太阳的步伐,被让惧怕而阻抑了你的成长,别等迟暮才发现,自己的最初的梦想,遗留在了遥远的童年。
所以,请你的灵魂时刻有笑容相随吧,请让你的灵魂不再畏惧生活的灾厄,坚强起来吧。人可以毁灭,但不能被挫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不要让你心中的向日葵停下追逐太阳的脚步,请不要让你自己停下对梦想的追逐。这样,等你垂暮的时候,你就可以给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你可以骄傲地说:“我的人生的所有空白都已被我填补上了世上最美丽的色彩。”
时间总是匆匆流逝。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下一秒将会遇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最起码,我们应该是一朵不惧风雨的向日葵,永远都不停下对太阳的追逐,即使身处之所,荆棘满地。
篇6:《白鹿原》读后感1000字
小时候,总是喜欢缠着奶奶她的往事。我想,奶奶的一生,一定就像一个宏篇巨著,说不完,也写不完。奶奶总是坐在用自家门口的树木制作的靠背椅上,而我就在奶奶面前蹲下来,双手扶着奶奶的膝盖,静静的听着。她是总是叙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她的回忆,总是像连绵的雨点,断断续续,串不成珠。她的情绪就像是轻风,没有把仇恨和苦难扩大成轰鸣的雷声或凌厉的闪电。奶奶的故事讲完了,我总是求证式的问一句:奶奶,那时候的国民党是不是坏得透顶,而红军则是救世主?奶奶却没有给予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