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有关“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双螺旋为α-右手螺旋 B、 螺旋中的碱基皆位于内侧
C、 两条正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双螺旋 D、 模型是由Watson和Crick于1953年提出的 E、 碱基堆积力是稳定螺旋的主要因素
11、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首先证明了下列哪一种机制?( )
A、DNA能被复制 B、DNA的基因可以被转录为mRNA C、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D、DNA全保留复制机制 12、双链DNA的解链温度的增加,提示其中含量高的是( ) A、A和G B、C和T C、A和T D、C和G 13、RNA的碱基组成中无( )。
A、胸腺嘧啶 B、鸟嘌呤 C 胞嘧啶 D、腺嘌呤
14、根据下列DNA分子中的含腺嘌呤的含量,指出哪一种DNA的Tm高 ( ) A、20% B、30% C、40% D、50% 15、Watson-Crick DNA结构模型中:( )
A、DNA为三股螺旋结构 B、碱基在双螺旋结构的外部 C、A与G、C与T之间有配对关系
D、碱基、戊糖骨架位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外侧
16、下列关于DNA碱基组成的叙述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不同物种间DNA碱基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B、同一物种不同组织的DNA样品有着相同的碱基组成
C、一个给定物种的DNA碱基组成因个体的年龄、营养状态和环境改变而改变
D、任何一个双链DNA样品的嘌呤残基的总数等于嘧啶残基的总数 17、双链DNA的Tm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 ) A、A+G B、C+T C、A+T D、G+C E、A+C 18、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 )
A、2′,3′-磷酸二酯键 B、2′,4′-磷酸二酯键 C、2′,5′-磷酸二酯键 D、3′,4磷酸二酯键 E、3′,5′-磷酸二酯键
19、DNA变性后,下列那一项变化是正确的? ( )
A、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 B、溶液粘度下降 C、磷酸二酯键断裂 D、核苷键断裂 E、嘌吟环破裂 20、tRNA分子中______能与氨基酸结合。( )
A. 3'-末端CCA-OH B.反密码环 C.DHU环 D.不定环 E.稀有碱基 21、双链DNA的Tm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 A、A+G B、C+T C、A+T D、G+C E、A+C 22、决定tRNA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 ):
A、3′末端 B、T?C环 C、二氢尿嘧啶环 D、额外环 E、反密码子环 23、如果一个完全具有放射性的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溶液中经过两轮复制,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性情况是( ):
A、其中一半没有放射性 B、都有放射性 C、半数分子的两条链都有放射性 D、一个分子的两条链都有放射性 E、四个分子都不含放射性 24、决定tRNA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 )。
A、DHU环 B、TψC环 C、反密码环 D、额外环 25、含有稀有碱基比例较多的核酸是( )。
A、DNA B、rRNA C、mRNA D、tRNA 26、DNA变性伴随的变化是( )。
A、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 B、溶液粘度下降 C、磷酸二酯键断裂 D、形成嘧啶二聚体 27、在双链DNA的半保留复制中,( )。
A、全部的子一代DNA分子中都没有来自亲代的DNA链 B、一半的子一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的DNA链 C、全部的子一代DNA分子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的DNA链 D、全部的子一代DNA分子中两条链均来自亲代DNA 28、核酸溶液在下列哪个波长有最大光吸收?( )
A、280nm B、260 nm C、340nm D、225nm E、400nm 29、含稀有碱基较多的核酸是:( )
A、核DNA B、线粒体DNA C、tRNA D、mRNA E、rRNA 30、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3′-末端都具有( ):
A、多聚A B、多聚U C、多聚T D、多聚C E、多聚G 31、DNA的二级结构是( ):
A、α-螺旋 B、β-片层 C、β-转角 D、超螺旋结构 E、双螺旋结构 32、hnRNA是下列那种RNA的前体?( )
A、 tRNA B、rRNA C、mRNA D、SnRNA 33、下列关于DNA碱基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B、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C 、 A和C含量相等 D、 A + T = G + C
34、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有( )。
A 分子中的3',5'-磷酸二酯键 B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 肽键 D 盐键 E 主链骨架上磷酸之间的吸引力 35、tRNA分子中______能与氨基酸结合。( )
A. 3'-末端CCA-OH B.反密码环 C.DHU环 D.不定环 E.稀有碱基 36、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下述改变( ): A.对260nm紫外吸收减少 B.溶液粘度下降 C.磷酸二酯键断裂 D.核苷酸断裂 37、ATP含有几个高能键(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8、是环核苷酸。( )
A、ADP B、AMP C、cAMP D、cDNA 39、DNA和RNA共有的成分是( )
A、D-核糖 B、D-2-脱氧核糖 C、鸟嘌呤 D、 尿嘧啶 E、 胸腺嘧啶
ACCBC BCCDC CDAAD CDEBA DEACD BCBCA ECABA BBCC
第三部分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DNA是遗传物质,而RNA不是。(×)
2、在tRNA分子中,除四种基本碱基(A、G、C、U)外,还含有稀有碱基。(√) 3、DNA分子中G和C含量越高,其熔点(Tm)值越大。(√) 4、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方向一定是相反。(√)
5、所有核酸合成时,新链的延长方向都是从5’?3’。 (√) 6、DNA样品的溶解温度是指DNA变性一半时的温度。(√) 7、tRNA分子的3’末端具有聚腺苷酸的“尾”结构。(×)
8、如果DNA(a) 的Tm 值比另一DNA(b)的Tm 值低,那么DNA(a) 比DNA(b)含有较高比例的G-C碱基对。(×)
9、核酶的底物一般是一个RNA分子,有时底物是核酶自身的一部分。(√) 10、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其碱基组成不同。(×) 11、DNA的Tm值和A-T含量有关,A-T含量高则Tm高。(×) 12、DNA分子含有等摩尔数的A、G、T、C(×) 13、真核细胞的DNA全部定位于细胞核(×)
14、tRNA 的二级结构中的额外环是 tRNA 分类的重要指标。(√)
15、核酸中的修饰成分(也叫稀有成分)大部分是在 tRNA 中发现的。(√) 16、真核生物 mRNA 的 5`端有一个多聚 A 的结构。(×)
17、生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两种大分子均能吸收紫外光,但最大吸收峰不同。(√) 18、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其碱基组成也不同。(×) 19、DNA 的 Tm值随(A+T)/(G+C)比值的增加而减少。(√) 20、mRNA 是细胞内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 RNA。(×) 21、核酸变型时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
22、核糖体RNA是核糖体的结构成分,因此核糖体可看作是R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1、Tm值-通常把加热变性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
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表示
2、DNA半保留复制-DNA复制后形成的子代分子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3、DNA的熔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
4、DNA的增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5、碱基配对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和A、T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6、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 GC(或 CG)和 AT(或 TA)之间进行,即腺嘌呤始终与胸腺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始终与胞嘧啶配对存在,形成三个氢键(G≡C)。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互补规律)。
7、退火-即复性.变性单链在逐渐降低温度时有逐渐配对的过程.
8、DNA的变性和复性-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转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变性;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恢复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 第五部分 问答题
1、简述DNA二级结构特点如下:
(1)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相间。
(2)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 G?C) 。
(3) 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4) 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 2、核酸有几类?它们在细胞中分布和功能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