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梁变截面信息的原位标注格式
当梁截面尺寸的集中标注为矩形截面b×h时,,如果在某跨梁对矩形截面进行改变尺寸(即梁变截面)的原位标注格式如下:
b1×h1(梁截面宽度改变、或梁截面高度改变) 则表示在该跨梁进行了变截面。 ②梁变截面信息的原位标注实例
当KL1(4)截面尺寸的集中标注为300×700,而在第三跨原位标注为300×500时,则表示在第三跨把局面高度由700改为500,而该梁的其余各跨仍然保持300×700的梁截面尺寸。
③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A比较常见的梁变截面形式是两跨梁的顶面标高一致而底面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例如上面是例子,KL1的4跨梁的顶面标高一致这有利于梁的上部通长筋贯穿整道梁。而第三跨梁截面高度变为500,梁底面标高比其他各跨提高了200,这对于梁的下部纵筋影响不大,因为梁的下部纵筋本来就是按跨锚固的。 B有的设计人员喜欢把已经完全错位的两跨梁定义为相同的梁编号,这样的梁没有一根纵筋可以贯通全梁的。因此,可以把两跨梁分别定义为两个不同的梁编号。
(8)梁悬挑端的原位标注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很多内容的原位标注,如图2.16所示。现就梁悬挑端的原位标注归纳如下:
① 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A悬挑端上部纵筋原位标注的格式,与前面介绍的“梁上部纵筋标注格式完全一致。
B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a因为梁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应该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b在楼层框架梁中,当悬挑端上部纵筋和相邻跨上部纵筋的钢筋规格相同的
21
时候,应该把这些上部纵筋贯通布置。这样可以避免众多钢筋在支座处锚固而造成支座节点钢筋密度过大的问题。
② 悬挑端下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A悬挑端下部纵筋原位标注的格式
不能认为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的下部通长筋一直要延伸到悬挑端上,因此,在悬挑端必须要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下部纵筋原位标注的格式,与“梁下部纵筋标注格式”完全一致。
B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a为什么不能把梁的下部通长筋一直延伸到悬挑端上呢?
因为悬挑端的下部纵筋是受压钢筋,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如2φ16),而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经常要配置较大的钢筋(如4 25),所以,把梁的下部通长筋一直延伸到悬挑端上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在悬挑端上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
b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不能延伸到悬挑端上,又该作如何处理呢?
这些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延伸到边框架柱的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而悬挑端的下部纵筋(直筋)插入框架柱中。
③悬挑端箍筋的原位标注
在悬挑端一般要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而不执行框架梁或非框架梁箍筋的集中标注。
A悬挑端箍筋原位标注的格式
悬挑端箍筋的原位标注的格式是:φd - n(z) 其中: d —— 钢筋直径
n —— 箍筋间距 z —— 箍筋肢数
B悬挑端箍筋原位标注的格式实例 格式实例是: φ10@200(2)
C为什么要在梁的悬挑端上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呢?
因为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φ8@100/200(2)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φ8@200(2)这种格式。
④悬挑端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
梁悬挑端一般是“变截面”构造,需要在悬挑端上进行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
22
A梁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的格式
梁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的格式是: b×h1 / h2
其中: b —— 梁宽
h1 —— 悬挑梁根部高 h2 —— 悬挑梁端部高
B梁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的格式实例
梁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的格式实例是: 300×700/5000 。表示悬挑端梁宽是300,梁根截面高度是700,梁端截面高度是500。 C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a梁悬挑端根部的截面高度,有时与集中标注的截面高度相同,例如:梁集中标注的截面尺寸为300×700,而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为300×700/500;有时梁悬挑端根部的截面高度小于梁集中标注的截面高度,例如:梁集中标注的截面尺寸为300×700,而悬挑端截面尺寸原位标注为300×600/500;甚至有时梁悬挑端的截面宽度小于梁集中标注的截面宽度。
b在梁的集中标注中,可以注写悬挑端截面尺寸。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悬挑端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呢?
因为悬挑端截面尺寸还是在悬挑端上进行原位标注为好,尤其是当梁的左右两端存在悬挑端,而且两个悬挑端截面尺寸又各不相同的时候,仅在集中标注上注写悬挑端截面尺寸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2.3.4 梁附加钢筋的原位标注 (1)附加箍筋原位标注 ①附加箍筋原位标注的格式
附加箍筋原位标注的格式是:直接画在平面图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例如:8φ8(2)。
②关于附加箍筋原位标注的几个问题
23
(2)吊筋的原位标注 ①吊筋的原位标注格式
吊筋的原位标注格式是直接画在平面图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例如: 2 18。详见03G101—1图集中图4.2.4b所示,其构造见图图集第62~65页。 ②需要说明的问题
两根梁相交,主梁是次梁的支座,吊筋就设置在主梁上,吊筋的下底就托住次梁的下部纵筋,吊筋的斜筋是为了抵抗集中荷载引起的剪力。由此,得出下列吊筋的参考尺寸。附加吊筋构造详见图2.18所示。
吊筋的参考尺寸如下: 上部水平边长度 = 20d
下底边长度 = 次梁梁宽 + 100mm
斜边垂直投影高度 = 次梁梁高-1倍保护层厚度 斜边水平夹角:主梁梁高≤800mm时为45o 主梁梁高≥800mm时为60o
2.4 框架梁节点构造
03G101—1图集在框架梁节点构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下面我们讨论的都是与“抗震框架梁的节点构造”有关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2.4.1 框架梁上部纵筋的构造
框架梁上部纵筋包括:上部通长筋、支座上部纵向钢筋(即支座负筋)和架立筋。其讲述的内容,对屋面框架梁也完全适用。 (1)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构造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以下三个有关框架梁上部通长筋的问题:
① 上部通长筋是抗震的构造要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抗震框架梁应该有两根上部通长筋。第6.3.4条“关于梁的纵向钢筋配置的要求”规定:沿梁全长顶面或底面的配筋,若是一、二级钢筋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
24
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若是三、四级钢筋不应少于2φ12。
②“通长筋”与“贯通筋”有什么不同?
“通长筋”是指相同或不相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的钢筋。“通长筋”与“贯通筋”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贯通筋”似乎有点“一根钢筋通到头”的意思;而“通长筋”是指在一根梁的各跨中,有可能不是同一个直径的钢筋一直通到头,而可能是几根不同直径的钢筋通过连接,形成一种通长的、连续的力学作用。
但是,在04G101—3(筏形基础)图集中,仅使用了“贯通筋”的说法,如:“顶部贯通纵筋”、“底部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等,而没有使用“通长筋”的说法。
③既然是上部通长筋,为什么还会在ln/3处接头?
A根据抗震的构造要求,,抗震框架梁需要配置2根直径14以上的上部通长筋。这时,处于跨中的上部通长筋(即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直径小于(原位标注的)支座负筋直径时,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负筋执行通长筋的职能,此时,跨中处的通长筋就在一跨的两端13跨距的地方与支座负筋进行连接。详见图2.19中的“A”示意图(即当上部通长筋直径小于支座负筋时的连接)。
常用做法是:直径比较小的钢筋(如直径14以下的钢筋)采用绑扎搭接,而直径较大的钢筋(如直径14以上的钢筋)都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当两根直径不同的钢筋连接时,钢筋直径在两个级差以内时采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若两根钢筋直径在两个级差以上时才采用绑扎搭接连接。
B当上部通长筋与支座负筋的直径相等时,上部通长筋可以在跨中ln / 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一次性连接,即只有一个连接点,而不是在一跨的两端ln / 3处有两个连接点,详见图2.19“B”示意图(即当上部通长筋直径等于支座负筋时的连接)。
当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长筋直径相同时,也可以在跨中ln / 3范围内采用一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