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原位标注包括两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和梁下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梁上部纵筋的标注位置,可以在梁上部的左支座、右支座或跨中;梁下部纵筋的标注位置在梁下部的跨中。梁的原位标注详见图2.3所示。
2.3.1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分别设置为:左支座标注、右支座标注。 (1)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
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是: sφd 或sφdm/n 或s1φd1 + s2φd2 其中: d、d1、 d2 —— 钢筋直径 s、 s1、 s2 —— 钢筋根数 m、n ———— 上下排纵筋根数 (2)梁支座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实例
6 25 4 / 2 表示的是:上排纵筋为4 25;下排纵筋为2 25 。 2 25 + 2 22 表示的是一排纵筋:2 25放在角部:2 22放在中间。
为了讲述方便,常把上排上部纵筋称为“第一排上部纵筋”,把下排上部纵筋称为“第二排上部纵筋”。
在有的工程中,还设置有“第三排上部纵筋”。
例如:9 25 4 / 3 / 2, 第三排上部纵筋是:2 25 。 (3)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①支座的标注值包含“通长筋”的配筋值
例如:KL2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是2 25,详见图2.4所示。而在某跨左支座的原位标注是6 25 4/2,,则左支座第一排上部纵筋4 25中的2 25就是上部通长筋(即处于梁角部的那两根上部纵筋)。
11
②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另一边可以不标注。也就是说,当支座的一边标注了梁的上部纵筋,而支座的另一边没有标注的时候,可以认为支座的左右两边配置同样的上部纵筋。
在KL2中间支座的右边标注了6 25 4/2,当支座左边缺省原位标注时,则认为支座左边的配筋也是6 25 4/2,我们把这性质称为“缺省对称”原则。
③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必须在支座的两边分别标注。 例如:KL2某个中间支座的左边标注4 25,又在右边标注6 25 4/2,说明该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详见图2.5所示。
设计时应注意,对于支座两边不同配筋值的上部纵筋,尽可能选用相同的直径(其根数不同),使其贯穿支座时,以避免支座两边不同直径的上部纵筋均在支座内锚固。
④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纵筋相同时,不需要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标注。也就是说,当某跨梁的上部没有进行任何原位标注时,表示该跨梁执行集中标注的梁上部纵筋——上部通长筋(和架立筋)。
例如:在图2.6中,KL2第3跨的上部没有任何原位标注,则认为该跨上部执行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4 25 。
(4)如果出现不规范的钢筋标注时该如何处理?
12
例如:在施工图中常出现下列的钢筋标注形式: 2 18 + 4 20 4/2(梁上部纵筋标注) 4 25 + 2 22 2/4(梁下部纵筋标注) 以上标注显然是不规范的标注格式,其处理办法如下:
①当梁的上部纵筋或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可以斜线“/”将多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例如:
下部纵筋标注 6 25 2/4 表示的是:第一排下部纵筋为4 25,第二排为2 25。
但是,上述2/4的表示方式,只适用于单一规格钢筋的“分排”。对于两种
以上规格的钢筋的分排,则要在斜线“/”的前后写清楚具体钢筋的规格和根数。
例如:2 25 + 3 22 / 5 25。
②如果梁的上部纵筋标注为“2 18 + 4 20 4/2”的形式,应结合集中标注的上部通长筋来考虑,如果通长筋为“2 18”,则可按: “2 18 + 2 20/2 20”来处理。
③如果两的下部纵筋标注为“4 25 + 2 22 2/4”时,按以下的处理比较恰当,即“2 22/4 25“。因为,把粗钢筋放在下面的第一排,有利于加强梁截面的承载力。
2.3.2 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
我们在图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某跨梁的左右支座上没有做原位标注,而是在跨中的上部做了原位标注,现就这个问题介绍如下: (1)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
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与某跨梁左右支座上部纵筋原位标注是一样的。其钢筋标注格式是:sφd , 或sφdm/n , 或s1φd1+s2φd2 其中: d、 d1 、d1 ———— 钢筋直径 s、 s2、 s2 ———— 钢筋根数 m、 n ——— 上下排纵筋根数 (2)梁跨中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格式实例
6 25 4/2 表示的是:上排纵筋为4 25;下排纵筋为2 25 2 25+2 22 一排纵筋:2 25放在角部;2 22放在中间。 当某跨梁的跨中上部进行了原位标注时,表示该跨梁的上部纵筋按原位标注的配筋值。从左支座到右支座贯通布置。例如:在图2.7中,KL1梁第1 跨的上部跨中有原位标注8 25 4/4,表明该跨的配筋从左支座到右支座贯通布置,
13
即表明该跨的从左支座到右支座贯通布置上、下排纵筋各为4 25.。
(3)在梁上部跨中原位标注6 25 4/2,与同时标注左支座6 25 4/2、右支座6 25 4/2等效吗?
原位标注在梁上部跨中,与同时标注左右支座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标注,表示钢筋全跨贯通。而原位标注左、右支座的,则表示该跨梁的左、右支座附近的上部有纵筋布置,而该梁“跨中”没有这种钢筋配置。其具体配置是:该跨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4 25从支座边沿向跨中伸至“1/3跨度”的位置,而第二排上部纵筋2 25从支座边沿跨中伸至“1/4跨度”的位置。上述两种原位标注方式的钢筋配置,如图2.8所示。
现以03G101—1图集中的“图4.2.7”为例,在KL3、KL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而且在许多施工图纸中大量地出现,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
(4)关于梁“跨中上部原位标注”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两“跨中上部原位标注”的应用实例,如: 【例1】框架梁(或非框架梁)悬挑端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在跨中上部,如在KL4(3A)悬挑端的上部跨中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详见图2.9所示。
框架梁(或非框架梁)悬挑端之所以要进行“跨中上部的原以为标注”,是
14
因为梁悬挑端上部纵筋不在悬挑端的1/3跨处截断,而是在悬挑端上部贯通。 【例2】当多跨框架梁的中间跨是短跨时(例如一个办公楼的走廊跨),这个跨度较短的中间跨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应该注写在跨中上部。
如果KL4中间短跨的上部没有进行原位标注,但是中间短跨两边的长跨的左右支座上都进行了原位标注6 22 4/2,详见图2.10所示,则根据“缺省对称”原则,中间短跨的左右支座上都具有了6 22 4/2的钢筋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短跨的实际配筋是:无论第一排上部纵筋,还是第二排上部纵筋,都可能在短跨的跨中发生交叉重叠,可见图2.10下方的KL4上部纵筋的实际配筋。
如果在中间短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6 22 4/2以后,此时中间短跨的上部纵筋在本跨贯通不吧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而且与左右两跨的支座负筋连通。这时的实际配筋,详见图2.11中的下方所示。
图2.11的左右两跨的原位标注可以简化为图2.12的形式,即把靠近中间短跨左右支座的原位标注缺省。根据原位标注的“缺省对称”原则,仍然可以获得 6 22 4/2的配筋值。有就是说,图2.12的配筋与图2.11的配筋是相同的。
2.3.3 梁跨中下部的原位标注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