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元对立模式。
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光明词汇)敌军系统(黑暗词汇) (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和审美模式。 二、“史诗性”的追求 “史诗”情结 。
(一)杜鹏程: (1921-1991) 《保卫延安》 (1954) (三)梁斌:(1914-1996) 《红旗谱》 (1957) 歌剧《江姐》、
电影《烈火中永生》 (水华导演) 三、新英雄传奇小说: 战争小说的传奇性
代表作: 《林海雪原》 《铁道游击队》、 《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 《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 歌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 5.解放区文学 (1)、背景
①延安的根据地建设。 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
②《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心问题:文艺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
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文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农民“对话”,而且其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政治轨道,因此解放区文学呈现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 (2)特点
①题材、主题、人物描写方面:
赞美新社会制度,热情描绘斗争生活,以工农兵、“新人”为主角。 ②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 (3)创作——小说成就最大 △三种小说体式 ①评书体小说
以赵树理的小说为代表。 ②新英雄传奇小说
代表作品: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③注重情节及具有诗意的民族化现代小说。 代表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 △歌剧具有独特性。 秧歌剧《兄妹开荒》
大型新歌剧《白毛女》
1943年,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作曲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诞生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现代化(西方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转变。 △《白毛女》革命性的象征意义
这个戏向观众揭示了一个真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白毛女》的艺术探索
(1)汲取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突出了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一些精心设计的唱腔非常注意展现艺术的氛围和人物的性格发展。
(2)在剧情安排上,吸收了民间戏曲的某些叙述套路和艺术养料。 2.注重情节及具有诗意的民族化现代小说 (1)情节小说 “土改小说”: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不局限于叙述单一的故事,而是以多个人物的命运为叙事线索,使之交叉、串连起复杂、丰富的人物间的多重矛盾关系,展示在土改运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农民:张裕民、程仁。
地主:钱文贵、李子俊等。
2、真实深刻地表现了农村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3、结构宏大,故事线索纷繁,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 4、气氛描写突出。语言生动形象。
△1948周立波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 △比较两部“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 ①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
②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 ③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 后者的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 2、诗意小说 孙犁、赵树理
△四十年代主要作品:1943年5月《小二黑结婚》,同年10月《李有才板话》,此后,《来来往往》、《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6.50-60年代文学
(1)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类型划分 :革命/左翼作家、进步/广泛的中间作家、反动作家。 作家的“边缘化”:
1、写作“权利”受到限制;
2、“自动消失”;
3、自我检讨,反省改造; 4、受到攻击而罹难。 (2)“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被视为主流的的作家:
小说:柳青、赵树理、杜鹏程、梁斌、吴强、杨沫、周立波、曲波、罗广斌、杨益言、欧阳山、冯德英、周而复、陈登科、浩然、王汶石、马烽、峻青、李准、王愿坚、茹志鹃、胡万春;
诗歌: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顾工等; 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魏巍;
话剧: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胡可、陈其通、沈西蒙、丛深。 2、批评家与领导者身份重合
周扬、茅盾、郭沫若、邵荃麟、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权力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3、“文化性格”出现新的特征
地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文学观念:重学识、才情、文人传统→重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 市民、知识分子→农民生活。 “文化素养” 发生变化。
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独特方式。 △本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表现对象: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二、艺术构思:追求史诗效果。
三、艺术风格:肯定生活、歌颂革命与斗争的豪迈乐观。 四、人物塑造:强化阶级属性。类型化。 五、作品形式:民族化与大众化。
六、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七、创作队伍:以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为骨干。 7.农村题材小说
?概况: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农村小说与乡土小说的差异: ?(1)强调表现“现实斗争”,而乡村日常生活、社会风习及人伦关系等则往往退出作家的视野。
? (2)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的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启蒙视角的丧失)。
?2、代表作家:
? 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康濯、 ? 李准、王汶石、西戎、李束为、刘澍德等。 ?3、两种艺术倾向:
?(1)山西作家群:赵树理等 ?(偏重于开掘本土传统资源);
?(2)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等
?(偏重于塑造以先进人物为核心的“新人新世界”)。 4、代表作品:
?[土地改革]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 ? 《暴风骤雨》(1949) ?[互助组、合作社] 《不能走那条路》 (1953)、 ? 《三里湾》(1955)、《创业史》(1959)、 ? 《艳阳天》(1964)、《金沙洲》(1959)、 ? 《风雷》(1964)、《山乡巨变》(1958) ? 《锻炼锻炼》(1958)、《狠透铁》(1958) ?[1958年人民公社] 《太阳刚刚出山》(1959)、 ? 《我们的第一个上级》(1959)、《李双双小传》 ? (1959)、《新结识的伙伴》(1958) ?[60年代农村生活] 《套不住的手》(1960)、 ? 《实干家 潘永福》(1961) ? 《沙滩上》(1961)、《“老坚决”外传》(1962) ? 《卖烟叶》(1964)、浩然《艳阳天》(1964) 5、成就与缺陷: ?成就:
?A、反映出农村生活的变动,
?B、塑造了一批成功的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
?C、部分作品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 ?缺陷:
? 不少作品写政策、写中心、写路线、写阶级斗争,公式化、概念化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倾向。 △小说篇幅分类
(一)短篇小说(反映现实): “短篇小说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
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社会政治及时的配合。 重视剪裁构思,“横断面”,追求“严格意义” 。 (二)长篇小说(表现历史): “史诗”情结 。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小说的高潮期。 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吴强《红日》、冯志《敌后武工队》、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等。 8.文学
一、 “非主流文学”
偏离规范的“异端”现象:
位置的置换(从被肯定到被批判)。
被批判或者没有得到公开发表机会的作品,在一定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流传。 “地下(潜在)写作”。
自由主义作家对于“启蒙意识”、“人道主义”及现代主义意识的维护。 最初的“异端”: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50)。 批判: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 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1953)。王应洪与金圣姬的爱情。 批判: “以个人温情主义对部队的政治生活作了歪曲的描写”。 二、“干预生活”的小说 (一)“干预生活”的提出与影响 1、历史背景。
2、苏联文学的影响
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 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 3、“双百方针”的鼓舞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毛泽东,1956年5月。
“百花时期” :1957年“反右”前的一年多时间。 文学的“解冻”。 两个方面的探索:
(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2)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二)突破禁区的作品: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改选》(李国文)《在悬崖上》(邓友梅)等 。诗歌、话剧、杂文等。 强调“写真实”、“干预生活” 9.戏剧
戏剧(含话剧、戏曲、歌剧)的特殊地位:各阶层民众能够和乐于接受。戏剧的表演本身就是交流。更利于文艺对政治的配合,以发挥文艺的教诲宣传效用。 40年代传统戏曲的改革:秧歌剧《兄妹开荒》、 歌剧《白毛女》等。 50年代以后:成立各种机构,建立戏剧演出制度。 曾上演《威尼斯商人》、《玩偶之家》、《万尼亚舅舅》、《上海屋檐下》、《龙须沟》、 《茶馆》、《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 代表性剧作家:
老一代剧作家: 曹禺、郭沫若、老舍、田汉等(倾向于“历史”题材创作)。 青年剧作家:
陈其通、崔德志等(倾向于表现现实以配合各种政治活动)。 代表性作品: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
《在新事物的面前》(杜印等)等。 2、写“农村的生活和斗争”: 《春暖花开》(胡丹沸)、《妇女代表》(孙芋)。 3、表现“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 《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4、历史题材: 老舍《龙须沟》,曹禺《明朗的天》等。 “第四种剧本”:
主张突破“工农兵剧本”, 如老舍 《茶馆》(1957)。 “工农兵剧本”:
工人剧本——先进和保守的斗争; 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 部队剧本——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 10.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边界模糊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于“五四”初期的“美文”,又称“艺术散文”。侧重内部世界(情绪世界、心灵世界)的抒发、表现。
?广义的散文:除“美文”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 “报告文学”与“特写”,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杂文”、“杂感”、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 △杨朔、秦牧、刘白羽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 刘白羽(1916- )时代的抒情。主要作品《日出》、《长江三日》等。
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记叙事件与描绘场面结合,抒发激越的感情。“战争----现实”互为观照模式。 11.白洋淀诗群
极其特殊的诗歌“流派” 1、郭路生(食指)(1948- )1966-1969年间的作品:《相信未来》、《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2、芒克早期受普希金的影响,如《天空》:后期的创作愈来愈接近叶赛宁。“乡村最后一个诗人”
3、诗人多多(1951-) 4、诗人北岛(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