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
? ——《茶花赋》 4.秦牧
(1)作家简介
秦牧(1919-1993) “知识小品”。 散文集:《贝壳集》、《花城》,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代表性作品:《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花城》等 。 重视“知识性”。杂文和随笔的调合,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的串联、组织。 “典故---畅想”模式。 (二)重点书籍复习 1.赵树理《锻炼锻炼》、《小二黑结婚》 2.孙犁《荷花淀》 3.杨沫《青春之歌》 (1)作家简介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杨沫文集》:《青春之歌》(卷一)、《芳菲之歌》 (卷二)、《英华之歌》(卷三) 。 1959年电影《青春之歌》。 (2)《青春之歌》(1958) “革命历史”,知识分子“成长”史。 ?时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 ? 1935年“一二·九”运动。
?主要任务: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4.老舍《茶馆》 ?(1)老舍创作简介:放弃小说而潜心戏剧创作的原因之一, “看戏不那么麻烦”。 ?1950-1965年共有剧作23部:如《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等。
《茶馆》 问世的曲折:
?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次将的《茶馆》搬上舞台。导演:焦菊隐、主演:于是之。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 ??、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容
?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由于社会动荡由盛而衰 。 ?主题:“埋葬旧时代” 。 ?、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三教九流” 。
?常四爷 、秦仲义、王利发。
?人物关于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意。 ?、横断面连缀式结构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而是靠众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成三幅不同时代的图画。
?“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4、独特的语言风格
“单纯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5.吴强《红日》 吴强:(1910-1990) 《红日》 (1957) △新的突破和探索: 1、“史诗性”的艺术追求。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揭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 ? 刘胜和石东根
(2)对敌人形象没有漫画化,脸谱化。 ? 张灵甫、张小甫
(3)我军高级将领性格的丰富性。 沈振新
6.曲波《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 《林海雪原》(1957)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传奇性。 1、题材的传奇性。 2、景物的传奇性。 3、人物的传奇性。
少剑波、杨子荣、栾超家、座山雕 等。 (2)民间趣味带来的审美快感
?1、人物塑造 “五虎将”模式,暗含传统 审美心理。 ?2、结构布局情节的曲折生动与故事的浪漫夸张。 (3)主要英雄人物刻画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基调 7.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1925—1998) (1)作品的取材: 40年代的战争生活:《百合花》
50年代的上海里弄及近郊农村的题材:《如愿》、《静静的产院》 (2)《百合花》 (1958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958年《延河》。 △艺术特色:
1、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2、细节的妥善安排。 3、细致谨严的结构。
4、崭新的英雄形象。 因为情真,所以难忘. (3)文本内容
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8.王蒙《组织新来的年轻人》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956) (1)作者简介 (1934-),原籍河北南皮,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2)主题:批判和揭露官僚主义作风 。 ? 人物:林震、赵慧文
? 刘世吾、韩常新、王清泉 (3)今天怎样重新进行阅读和阐释。 9.宗璞《红豆》 ?1、作者简介
(1928—)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 《东藏记》: 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知识分子家庭的成长背景和女性作家的身份。 ?2、主题:革命与爱情的冲突。 ? 人物:江玫、齐虹。
?3、比较: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
?4、艺术特色:淡淡的哀愁,浪漫主义色彩,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 10.《白毛女》
11.《红岩》 (1961) 罗广斌、杨益言
“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12.《一个鸡蛋的家当》邓拓 (1)作品内容:
明朝学者江盈科编有一部 《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保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 (三)其他重点知识 1.革命样板戏(8个) 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唱样板戏,做革命人”。 2、样板戏介绍
(1)普及样板戏的运动:
1970年在北京、上海达到了高潮。
“移植”是“样板”创造的最主要途径。 相对保持了某种“审美魅力”:文化人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借重,以及对传奇性、观赏性的追求。 (2)样板戏“电影”公映时间表: 1970年:京剧《智取威虎山》; ?1971年:京剧《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 ?1972年:芭蕾舞剧《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京剧《龙江颂》;
?1973年:京剧《海港》; ?1974年:京剧《杜鹃山》。 (3)“样板戏”的总体变化:
?①取消脸谱,演员多以本色面目出现。
②取消水袖、厚底靴等传统京剧中演员所必须的着装要求,着装一律生活化(现实化)。
③以相貌形体的直接视觉效果来强化正、反角色的两极对比。
④借用现代话剧的某些布景手段,变虚拟式舞台背景(一桌两椅)为准生活化的布景(实物道具)。
⑤各种唱腔走向融合,唱词则完全口语化。
⑥现代器乐(如钢琴、大小提琴、长号等)与现代舞蹈(如芭蕾或“追光”)等手段的有效借用。
⑦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以电影传播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剧场传播模式。 “现代京剧”最大的变化:从虚拟的程式化的舞台表演到实存的生活化的表演的转变。“舞台即现实” (4)“英雄人物”的基本特征: ?个人行为上的完美无缺 ?革命视野上的远大开阔
?思想境界上的深刻崇高 ?道德伦理上的无私无欲 ?矛盾对立上的足智多谋 ?精神意志上的坚韧顽强 (5)“样板戏”的基本结构: “三突出”的既定文艺原则;
既区别于传统“京剧”又区别于现代“话剧”的叙事结构;
多元化的“脸谱”被单一的“英俊 / 丑陋”二元对立的形貌特征所代替,“形体”也逐渐被固定为“挺拔 / 委琐”的基本范式。
?由于西洋音乐的渗透,京剧的“唱”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功能。 2.相关概念整理
(1)中国当代文学: 1949至今的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后期。 (2)性质
①传统性,承传关系构成传统性。 远:中国古代文学。
中:中国近现代文学,特别是同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过渡阶段”。 近:“毛泽东延座讲话”和解放区文学。直接延续。 ②现代性:从五四继承。
③整体性:大陆、港澳台文学。
(3)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和历史分期 ①起点: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 ②分期:“三分法”(最普遍的): ?A、1949—1966,“十七年” 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B、1966—1976“文革十年”社会和文学蒙受巨大损失; ?C、1976年至今,“新时期”文学,繁荣发展时期。 3.“十七年文学”
4.革命文学 一、概况
(一)共同的主题。 (二)代表作家、作品: 长篇小说: 《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 《红岩》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铁道游击队》等。 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百合花》《黎明的河边》《党费》等。 形态有所不同。
作家构成以及战争文学观念: 1、作家构成:“亲历者” 。 2、战争文学观念表现在:
(1)作家创作立场和视角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