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它行业,品牌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瑰宝进行定位的为数不少,它们很多都在行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白酒行业:金六福是“福”文化,小糊涂仙是 “糊涂”文化,孔府家是“家”文化,剑南春是“唐”文化,其中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与中国文化结合最为紧密。它在品牌定位时通过川酒文化、窖址文化、原产地域文化三个文化核心点的聚焦诉求,定位为:“中国最古老的酒坊”、“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一部无字史书”、“中国白酒行业的‘秦始皇兵马俑’”,让人联想到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过去的岁月、古老的时光,体现了水井坊品牌的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其品牌宣传语:“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水井坊,真正的酒”,展示了酒文化穿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浩然之气,此宣传语深得人心,流传甚广。水井坊成了白酒业的奇迹,销售额和品牌号召力都成为了中国市场的成功典范。
再如珍珠行业也出现了以传统文化进行品牌定位的现象,比较成功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珠”的雪孩子珍珠,它与国内著名品牌咨询公司远卓品牌机构合作,从“道法自然”和中国珍珠文化入手进行品牌定位,讲求“魅力天成”,把珍珠定为东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它是东方文化底蕴的灵性载体。其首先抓住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在心术上取胜。同时,雪孩子根据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对民族强盛的责任感又制造了“雪孩子开光”、“珠钻之争”等事件,以宗教文化和东西文化之争来吸引国人,大大赢得了中国消费者对雪孩子珍珠的好感。
此外,如柒牌男装以中国元素来表达“西服”,倡导“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的品牌战略,演绎柒牌“比肩世界男装”的品牌形象,展现了大中华的宏伟之气;“上海滩”服饰以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唐装、马褂为其主打产品,以中国传统吉祥标志双喜、双鱼、八仙、寿字为专利图案,再现中国传统服饰魅力;真功夫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信念,传承中华美食五千年“蒸文化”,用特色蒸品演绎中华美食精髓,以特色包装展现中华武术之魂……这些品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孕育、成长、壮大。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对于品牌来说,传统文化能赋予其灵魂,使品牌精神绵延流传、横亘时空,中国家具业应该填补这一缺口,把传统文化作为其品牌定位的突破口。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家具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品牌定位突破口,并开始拿起文化武器填补空缺。如爱心城堡儿童家具,它把老庄哲学与社会现状进行结合,提出“本真”这一定位。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他提出:“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他告诉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听生命最本真的愿望。爱心城堡遵从庄子文化,以“本真”进行定位,主张孩子成长要顺乎自然,顺乎其自然本性,要给孩子营造适合个体蓬勃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自然中追求“本真”,寻找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此定位引起社会各界极大的反响。
从中国家具业目前的状况分析,家具企业要拒关外汹汹的骑兵,并在关内此起彼伏、交织错落的战火号角中走向胜利,就需要有勇气去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好是一把号令天下、指点江山的利剑,能够有效协助家具品牌克敌制胜。远卓品牌在推出《家具品牌制胜攻略》时也明确指出,中国家具品牌要实现快速制胜,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毋庸置疑,站在行业竞争的风口浪尖,中国家具业应师承传统文化,把文化融于品牌,创造民族文化和品牌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未来。当然,中国家具业品牌发展壮大过程必将经历无数的惊涛骇浪、折戟沉沙,中国家具业必须具备足够的信心和恒心来做强品牌,在正确的品牌战略指引下,以细节和差异取胜。
篇4:中国市场的品牌定位
博客主人/Derrick Daye
www.brandingstrategyinsider.com
品牌定位,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一种形象,它不再是一种固定不变、静止的概念。相反,它的不断变化性越来越强,而且通常是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根据特定的消费者体验的变化而变化。
许多品牌根据不同的文化市场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品牌传播策略,而它们的日子也过得十分快活。
中国和中国消费者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市场,许多“质量中等”的西方品牌被人们视为“富有魅力”的“溢价品牌”,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奢侈品”。
能够立即想到的一些品牌譬如星巴克、苹果、假日酒店和宝马,这些品牌在中国经常是和“威望”、“优越”等字眼联系到一起的,富足的中国城市消费者认准了这些品牌。但是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品牌虽然是高品质的品牌,但却只能算是功能性品牌。
显而易见,在中国出现这种抢购“高级”品牌的原因,在于中国特定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主要是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省份,消费者突然发现自己可以享用这种昂贵的奢侈品。而购买力较低的中国消费者,也被这种相对较新、富有魅力的品牌所吸引,譬如较高级的服装和汽车。购买这些产品有助于消除自卑感。
但是,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对西方品牌的认知往往和品牌的威望和优越性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品牌在西方可能仅仅意味着“挺合算”?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有必要谈一谈传统的品牌定位,即消费者品牌认知开始于品牌产品本身,不管消费者在消费品牌的过程中体验如何,这种认知始终保持不变,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品牌形象开始于消费品牌时消费者的品牌体验预期。中国的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中国的消费文化仍然根植于集体导向和社会阶层认可。在中国,“面子”通常驱动品牌消费,而对昂贵品牌的炫耀性消费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则更为理性。如果人们购买苹果手机或电脑,主要的购买动机是它的产品性能好;而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就不是冲着这一点,他们觉得拿着苹果手机时尚而风光,正是这种想法驱动他们争先恐后赶往苹果商店。
此外,中国消费者也更容易与自己喜欢的品牌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部分原因是他们追求更高社会地位的渴望,同时也是因为中国消费文化不太成熟。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新产品”、“酷产品”和“好玩的产品”有着极大的热情,非常坚定地拥护这些品牌。
明星代言和产品展示也有助于让中国消费者与品牌建立情感联系。而典型的西方消费者则对此冷漠,甚至持怀疑的态度。
至于产品投放,利用知名的品牌策划包装电视节目或是将之植入电影情节,中西方消费者的态度也有差异。中国观众更容易与节目中的品牌建立情感联系,而西方消费者则很少在意节目中的品牌,而是专注于节目本身。
中国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相对不成熟的行为,也与购买者对购买决策能力的不自信有关。因此,他们通常选择众所皆知,最被大众认可的品牌,而这些品牌通常是西方品牌。
中国城市消费者在品牌产品购买上也将趋向成熟,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未来,他们在选择品牌时,将从感性、身份驱动的决策转向理性、分析驱动的决策。
因此,对于瞄准中国市场的品牌商而言,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仍然可以采用更加感性化的品牌定位,并且更加注重消费者的品牌体验,而不仅仅是注重品牌形象。但是,当炫耀性消费和社会地位驱动不再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主要驱动力,那些更新颖、非循规蹈矩的品牌才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篇5:中国金融业如何进行银行的品牌定位管理
中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与股份制改造,改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赢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多种成分的银行开始积极面向市场进行深入竞争,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积极态度,让银行业在产品细分领域的竞争显得尤其激烈,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开始在中间业务上发力,这使得银行业的产品与品牌竞争变成一种重要的管理内容,
实际上,现在银行业的竞争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共识,即银行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必须建立服务品牌才能进行有效的竞争。所以,说当下是银行业服务竞争时代,还是很准确的。只是我们的竞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服务。
服务是什么?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形的任何行为或绩效,并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它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易消失性等特点。银行业欲建立服务品牌,必需在这一点上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看到,竞争的层级正从产品向服务与品牌,体验与文化上转型。银行业最初的生存型态是在市场并不存在竞争情况下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资源(当时银行较少,资源并没有放开,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开)和功能来运营。如:主要是以产品功能为特点的模式。随着银行治理结构变化,让这种管理方式变成从低效到高效。但总还是缘于银行内部的管控,无论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企业文化,还都是企业内部管理措施的表述,与市场,服务,品牌,文化的管理概念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人是服务的主体,服务的人又是多样的,面对众多的顾客人群要体现同一服务的宗旨,这就需要认知的标准化,才能产生统一的品牌体验,这就是银行整体品牌定位与服务品牌构建的主要内容。
因此,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情况,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它们都面对一种重新进行品牌定位与战略转型的管理问题。
战略转型是银行业随着产业升级,消费结构调整,产品创新,受众人群精准化的趋势下,一个银行要成为一个什么样银行的一种企业愿景。品牌定位是你的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锁定目标,精准定位的核心工作。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工作,才能在银行从管理层面转向服务层面,从服务层面转向品牌层面把握制胜先机。
当下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问题:初始品牌定位,重新品牌定位,产品精准化归类,目标受众厘定,产品创新,服务品牌创新,品牌转型创新,品牌提升,品牌传播。
一、沟通层面的品牌定位会流于空洞的口号
品牌定位的方法很多,但现在一说到品牌定位就会想到广告的传播主张,很容易流于表面,也会产生空洞感。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有银行在成立之初都有自己的企业主张,他们往往把自己企业的功能服务做为自己的服务主张。比如,生产型企业,大多打产品质量的定位诉求,把定位的重点放在质量诉求上,而银行们的定位,也有同样的病证。比如:“你身边的银行”,重点诉求网点多,方便性上。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一出来,这种诉求就没有价值了。如“国际银行,本土智慧”将重点放在规模上,对企业或许感受较好,但对于个人服务,吸引力并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