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2:古代哲理句子
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2.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5.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6.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7.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9.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0.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3.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宋?辛弃疾?鹧鸪天
1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15.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
1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18.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1.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23.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4.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5.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7.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28. 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宋?辛弃疾?鹧鸪天
29.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30.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3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2.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33.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34.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35.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7.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3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9.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40.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篇13:古代哲理句子
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4.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6.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7.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8.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9.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0.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篇14:古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
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喜欢在学习之余看一些古代励志名人故事,那么古代励志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励志名人故事:最美“女汉子”李清照
作者:张峪铭
作家梁衡这样评价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情超脱于女人,义超脱于平民,是“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个美丽而温柔的女子,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不知让多少女子嫉妒得黯然神伤;一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不知让多少男儿心疼得寸断肝肠。李清照“女汉子”的一面,却为她那瘦弱的生命之体,注入了一些阳刚之美。
也许李清照从小受到父亲赋诗侑酒的熏染,也许同宗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激发了她的想象力,她的词作中总氤氲着缕缕酒香。早先与人游玩,常常是“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她的酒中有乐;到后来与丈夫有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又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她的酒中有愁;再到夫死南渡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的酒中有悲。
无论是初为人妇的“闲愁”,还是夫死、家散、国破的“痛楚”,李清照的生活似乎总是以词蒸煮一份孤独,用酒浇化心中块垒。她在当时女子中,才气“高绝一时”,饮酒无人可比,可谓无妇人拘束之态,有男儿豪爽之气。
因为李清照词中写的不只是愁怨,不只是小女子之心绪,更有大丈夫之情怀。
我们记得抗金英雄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雄心壮志,也熟知辛弃疾“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痛苦无奈,可谁知一个瘦弱女子内心发出的最强音,并不输给热血男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为了能收复沦丧的国土,李清照恨不得横刀立马,献出自己的热血与生命。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种种清规戒律捆绑了女人的手脚,也捆绑了女人的心灵,李清照却挣脱而出,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更可贵的是,在那“熟人道义”的文化背景下,即使是丈夫的不耻行为,她也毫不留情地抨击。丈夫赵明诚为建康知府时,遇城中叛乱,竟缒城而逃。这对李清照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她因丈夫没有担当的行为而心灰意冷,在第二年逃亡江西的途中,在乌江边她激愤地写下了《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以亲疏论大义,不以家事废国事,李清照的这种决绝,无疑又让自己陷入到孤独的深处。其实在这乱世,像李清照这样真性情的人,已不能像一根青藤,缠附于一棵大树了。更何况,南宋小朝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举目一望,苟延残喘到处有,血性男儿一时无。她无枝可依,只能做一棵树,一棵带有男性荷尔蒙的、孤独、激愤且清瘦的树。
李清照是不屈服命运安排的,就像一个独行客,天地任我行,仗剑走天涯。当她冲破重重阻力,与张汝州结婚后,发现了张的虚伪面孔,她不堪忍受,毅然状告张的违法勾当。要知道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下,妻子揭发丈夫,即使丈夫有罪,做妻子的也要连坐。但李清照宁可玉碎,也要结束这不满百天的“瓦片”婚姻。
回望历史长河,不知有多少美女、才女,丰富了我们的眼球,开启了我们的想象,但能集美女、才女于一身,且又有着阳刚之美,能给人一种力量的,唯有她——李清照。
古代励志名人故事:魏源论治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历史上北疆以游牧为主,而南疆则以农耕为主。新疆之南疆(天山南路),史称回部,即《汉书》所谓“城郭三十六国”,在唐以前盛行佛教,而伊斯兰教的传播,萌芽于隋唐,大盛于元之后。不过,自元代以来,新疆的统治者是北疆的厄鲁特蒙古,而信仰伊斯兰教、农耕的南疆回部,则长期被信仰佛教、游牧的北疆准噶尔部所统治。
因此,康熙平定噶尔丹,特别是乾隆平定阿穆尔撒纳,这对于南疆的回部来说,等于替他们打倒了长期的压迫者和统治者,这对南疆回部来说是一次大解放。自此之后,长期以来天山南北之间存在的宗教对立、民族对立,一举得到扫除,天山南北,佛教与伊斯兰教,走向了平等,而这是新疆从此走向“安定团结”的主要原因。
清道光六年夏六月,南疆再次发生张格尔叛乱,而对于南疆重新陷入**的原因,魏源认为,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康、乾以来的边疆官员路线遭到破坏,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出了大问题。
魏源的这一论述极其发人深省,他在《圣武记·道光重定回疆记》中说:
回疆自乾隆二十年勘定后,各城设办事领队大臣(中央政府派出官员),而统于喀什葛尔参赞大臣(南疆最高行政长官),并受北路伊犁将军(全疆军事首长)节制。岁征钱粮土贡,数十分取一(惠民生),朝廷常慎选边臣,皆保举之满员与左迁之大吏,回户赖其休息,仰朝廷如天人。
及其久也,保举渐弛,多用侍卫及口外驻防,视换防为利薮,以瓜期为传舍,与所属司员章京服食日用无不取于阿奇木伯克。伯克借供官之名,敛派回户,日增月甚。又土产毡裘、金玉、缎布赋外之赋,需索称是,皆章京、伯克分肥,而以十之二奉办事大臣。各城大臣不相统属,又距伊犁将军鹜远,恃无稽查,威福自出。而口外驻防笔帖式更习情形,工搜刮,甚至广渔回女,更番入直,奴使兽畜,而回民始怨矣。
从魏源的论述来看,曾经“安定团结”的新疆,当时为什么会重新出现民族矛盾乃至发生社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敌对势力的挑唆;也有清政府民族政策上的偏颇;更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新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但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在于边疆官员选拔标准、选拔制度出现了问题,这必然导致长期行之有效的政策遭到破坏,进而造成“官民对立”严重局面。
从这个角度说,边疆发生的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不过是内地、全国问题的一个缩影。由此更可见,官民关系如何,对于内地重要,对于边疆就更为重要。
《圣武记》中有这样两句话,讲了非常朴素的道理。第一句是:“治国先治吏。”第二句是:“治国必治疆。”与这两句话随之而来的就是:“不能为边才,则不能为大吏。”康、乾以来的所谓“慎选边才”、所谓“保举制”,其实就是把全国的模范干部、标兵式的人物,派到边疆去任职,这一政策,更造成了一种风气,那就是“任职边疆光荣,只有光荣者才能任职边疆”。把最好的官员选派到边疆,这才是真正的“把中央政府的温暖送到边疆”,而如此一来,广大边疆百姓,则自然仰视中央政府派来的官员“如见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