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威力,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一般说来,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后就具有了潜在的威力,而要把潜在的威力变成现实的威力,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毛泽东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一论述对于今天如何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依然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一是内在需求,一是群众掌握,一是学以致用,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学习和践行创新理论的全部实践之中。方永刚正是在这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不懈努力,才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在他的“三尺讲台”上尽情释放。我们要向方永刚学习,自觉地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真诚信仰者、热情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为在全党全国全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这一理论的巨大威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4: 方永刚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方永刚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这个不易感动的年龄,偶从报纸上读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事迹,还是禁不住泪流满面。
同是碳元素组成,金刚石之所以硬、之所以纯、之所以珍贵,在于其原子排列不同;而石墨之所以软、之所以黑、之所以廉价,在于其自身结构上的不可逾越。这番道理也能用来比喻人――为什么拥有同样的禀赋、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环境,有的人高尚却有的人低俗,有的人雅量而有的人器隘,有的'人成果频出而有的人事事无成,有的人被公众追念而有的人遭社会唾弃……
原来,人的生命也是有“质量”的。而这种“质量”,缘于每个人不同方式与不同力度的打造!
原来,方永刚带给我们的感动,就其于非凡的生命“质量”,时时拂拭的镜台方不染丝毫尘埃。
“我所肩负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千千万万个理论工作者一道,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花遍地开放,让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照亮和温暖千家万户!”“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历史使人深邃,世界让人开阔”――听多了网络上的油腔滑调,见多了社会上的恶搞戏谑,这种充满了理想气息的话语让人感到极为亲切。让人想起受到温总理多次吟咏的、宋代大儒张载先生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纯净的理想,需要这样捍卫理想、守护理想、追寻理想的思想播火者,需要这样的知行合一表率、人文精神标杆。
当老师,就要担当学生的道德与精神楷模;做专家,就一心扑在学问上孜孜以求;为军人,就时时处处表现出报效国家的天职感、冲锋陷阵的力量感和知识军人的权威感……无论担当哪一种社会角色,方永刚都给人“纯”的形象,不断地在生命中提“纯”,在思想上求“纯”,在精神上炼“纯”,在生活中淬“纯”――愈加高洁的纯度,所衬出的生命质量,令人从心底涌出敬佩。
把自己复制成方永刚,偶做不到――偶的学识不如、经历不如、精神不如、能力不如、境界不如。但偶可以做到的是,像方永刚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生命质量在现实中哪怕是一寸一寸地提高。
篇5:北京各高校师生积极深入学习方永刚教授的先进事迹
新华网北京4月9日电(记者李江涛)连日来,北京各高校广大师生以座谈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北京教育主管部门还将通过四项举措加强和改进高校理论宣传教育工作。
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之良说,方永刚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树立了
榜样。新时期要做一名合格的理论工作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05级博士生张毅翔和06级硕士生尹玮煜表示,要以方永刚老师为榜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刻苦学习,以实际行动真诚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据了解,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通过四项举措加强和改进高校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强优势,加大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重大创新理论的研究;二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培养、深造、研修、科研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下大力气按照设立“长江学者”、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模式,培养一批深受广大师生信任、信服,在全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方永刚式”的理论大师和教学名师。三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校园传播的主渠道。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设立“教学名师”专项科研经费。四是围绕党的“十七大”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十七大”召开后,发挥高校的理论优势,组织首都高校师生组成宣讲团走进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宣讲。
篇6:方永刚个人先进事迹
方永刚个人简介
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和社区,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被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3月25日22时08分在北京病逝。
方永刚的突出贡献
1.刻苦钻研、与时俱进
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
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
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
篇7:学习方永刚演讲稿
学习方永刚演讲稿
让生命在奋斗中升华,让思想在传播中闪光
打开方永刚的履历、检索方永刚的事迹,我们并没有发现他像伟大政治领袖们那样,在某种意义上改变着历史从而影响世界,我们也并没有发现他像豪商巨贾们那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而影响着世界,我们更没有发现他像思想大师们那样,提出了振聋发聩、深邃幽远的思想绝响从而影响着世界,如果以这些作为评判标准,方永刚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说方永刚同志很伟大呢?为什么方永刚成为了全党、全国学习的楷模呢?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个普通人身上较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辉、奋进的精彩,就在于这个普通人做出了常人很难企及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是一种伟大,尽管不是伟人般的伟大,它却是一种孕育在平凡中的伟大。概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静止状态,而是在于一种动态过程,一种高度、一种距离的实现。“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就是这种实现生命高度、跨越生命距离的鲜明写照。方永刚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一个贫苦的乡村,那个地方距离我本人的出生地北票市也很近,可以说,那里贫瘠的土地、苦涩的井水、十年九旱的气候、落后的生存条件无形中限制了他个人启蒙机遇与发展空间,但是方永刚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一个寒门子弟特有的坚毅、勇气和道德品质挑战命运、挑战自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励志十足、震撼心灵的话――虽然我们还很落后,但是我们精神不倒。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不断地进行着生命中的一次次超越;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完成了看似平凡但常人却很难企及的工作;正是凭借着不倒的精神,方永刚所走过的每一处足迹都闪烁着熠熠的生命之光、奋进之光。
其次,是一种学以致用、贴近实际的方法。
方永刚同志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尊敬,关键就在于他把国家的创新理论生动、形象同时又非常合理地送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心窝里。其实这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作,因为在思想传播过程中如何具有针对性、如何全面建立逻辑关系、如何使人信服,这其中的困难非语言可以概括。
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也有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理论和实践之间如何关联”始终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传播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方永刚无疑是这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他总是能够把国家的各种创新理论与实践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达到真正的“道不远人”。让人民准确、设身处地地理解、掌握国家每一阶段创新理论的实质内涵以及它的来龙去脉,“真理颠扑不破,是因为它扎根实践的沃土;真理与时俱进,是因为生活之树长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所有的课题都来自于活生生的实践。”正由于充分把握了这种关系,方永刚的思想传播总是那么鲜活,总是那么适合于不同的群体,总是那么让人百听不厌。
最后,是一种全力以赴、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左右的时间里,方永刚年均完成教学任务200%,为官兵和干部群众作报告1000多场,撰写论文100多篇……可以说,方永刚的每一天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支撑他如此工作的是一种全力以赴、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他非常欣赏邓小平的一句话,“要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多年来,他一直秉承这种信念积极工作,干在实处。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兢兢业业、用心付出”无疑是这细节中至为重要的关键。方永刚常说:“我所肩负的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我甘愿奉献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与真理同行,是一种充满幸福的体验”。这些饱含理想气息的话语让人感到极为亲切,也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方永刚才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达到了足够的生命高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纯净的理想,需要这样设定理想、守护理想、追寻理想的思想传播者,需要这样知行合一精神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