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往东北流过卫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簇阳县北边,瓤子河从这里分出。
河水往东流经铁丘南边。《 春秋左传》 :哀公二年(前493 ) , ?郑国罕达率领部队,邮无恤为简子驾车,卫太子坐在右边,升登铁上,望见郑国的军队,卫太子吓得跌下车来,就是在这地方。京相潘说:铁是丘名。杜预说:在戚的南边。河水北岸有古城,就是戚邑。东城有子路墓,大河西岸有竿城。《 ?郡国志》 说:卫县有竿城。大河南岸有龙渊宫。武帝元光年间(前134 ~前129 ) ?,河水在蹼阳决口,淹没了十六郡,调动了十万兵丁去堵塞决口,在那里建了龙渊宫。因武帝在决口近旁龙渊一侧建宫,所以叫龙渊宫。河水往东北流经淮阳县北边,就是淮阳津,旧城在南边。淮阳县与卫县以水为分界。城北十里有瓤河口,有金堤、宣房堰。汉时大河在金堤决口。琢郡王尊从徐州刺史调任东郡太守。河水猛涨,瓤子河泛滥,致使金堤决口。王尊亲自率领民众和官吏,把白马沉入水中致祭,祈求水神河伯,并亲自捧着圭璧,请求让他以自己的肉体来填塞河堤决口。他在堤上搭了棚屋,就住在那里。民众和官吏都逃开了,王尊却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水涨到与他两脚相平就停止了。朝野人士都夸赞他的勇敢坚毅。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卫国县南边,东边就是郭口津。河水又往东流经哪城县北边,老城在河南十八里,就是王莽的哪良,也是沈州的旧治所。魏武帝就是在这里创业的。河上的城最险固。《 ?晋八王故事》 ?说:东海王司马越的治所在哪城,城墙无缘无故地塌了七十余丈,司马越以为不吉,就把治所迁到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邓艾碑,是秦建元十二年( ?376 ?)广武将军吮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所立。大河南岸有新城,是宋宁朔将军王玄漠的前锋进入大河一带时所筑。北岸有新台,宏大的台基,宽广的层台高达数丈,这是卫宣公所筑的新台。《 ?诗》 ?中齐姜就吟咏过此台。这地方就是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已歪斜倾侧,摇摇欲坠了,台基傍着河滨,俗称邸阁城,可能是旧时关津都尉的治所,但不大清楚,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范县秦亭西边。《 ?春秋经》 ?记载筑台于秦,就指秦亭。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津,大河北边就是东武阳县。左边与浮水旧道汇合。旧河道上流在顿丘县承接大河,往北分出,往东流经繁阳县老城南边。应肋说:繁阳县在繁水北岸。张晏说:县里有繁渊。《 ?春秋》 :襄公二十年(前553 ) ( (经》 ?记载:襄公与晋侯、齐侯在擅渊会盟。杜预说:擅渊在顿丘县南,现在叫繁渊;擅渊就是繁渊,繁水也叫浮水。从前魏国迁都大梁,赵国用中牟来与魏交换繁渊。所以《 地理志》 ?说:赵国国境南到浮水的繁阳,就指这条河。旧河道往东横穿过大河,l ?日河道往东流经五鹿之野。普文公接受了农夫给他的土块,就在这地方。京相潘说: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现在属于顿丘县。浮水旧河道又往东南流经卫国邑城北,这里从前是卫公的封国。汉光武帝把这里封给周朝的后裔。又往东流经卫国县老城南,就是古时的斟观。应韵说:夏有观启,就是此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二年(前368 ) ,齐国田寿率领军队来攻打我国,包围了观,观终于投降了。浮水旧道又往东流经河牧城,然后转向东北流去。《 郡国志》 ?说:卫本来是观的故国,姓姚,有河牧城。又往东北流入东武阳县,东流注入大河。又有漂水从这里分支流出,戴延之称为武水。河水又往东流经武阳县东边、范县西边,往东北流去。
又往东北流过东阿县北边,
河水从范县往东北流,就到仓亭津。《 述征记》 说:仓亭津在范县边界,离东阿六十里。《 魏土地记》 ?说:渡头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仓亭津是大河上的渡头名。河水右边流经柯泽,《 春秋左传》 :襄公十四年(前559 ) ?,卫国孙文子在阿泽打败献公的兵,就指这地方。又往东北流经东阿县老城西边,然后往东北流,注入河水;一条支流向东分出,叫邓里渠。
又往东北流过在平县西边,
大河从邓里渠往东北流经昌乡亭北边,又往东北流经搞傲城西边。《 述征记》 ?说搞傲是个渡头名,从黄河摇船过渡的地方,都是渡头。搞傲城濒水。西南角已崩塌到河中了。宋元嘉二十七年(450 ) ?,任王玄漠为宁朔将军,前锋直打到河边,平定了搞傲,驻守于此。都督刘义恭认为沙城不能守,召回王玄漠,命令他毁城退回,以后又重新建城。魏设济州,以此城为治所。河水冲激城西南角,又崩塌到河中。搞傲就是旧时的在平县,应肋说:在是山名,县在山边平地上,所以叫往平。也就是王莽的功崇。《 ?水经》 ?说:大河在往平县西,邓里渠流经城东,就是此城。从前石勒在师灌手下做奴仆,在在平耕田时,听到鼓角和铃声,就是在这县内。往平西与聊城以河水为分界。河水又往东北流,与邓里渠汇合。邓里渠上流在东阿县西边承接大河,往东流经东阿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卫邑。应仲缓说:因为有西阿县,所以叫东阿。魏时封给曹植,立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高地上有一口井,大如车轮,深六七丈,每年汲水煮胶,进贡朝廷府库,就是《 ?本草》 所说的阿胶。所以民间称此井为阿井。县里出产优质丝织品。所以《 史记》 ?说:秦昭王佩着太阿宝剑,穿着东阿绸衣。又往东北流经临邑县,与将渠汇合。又往北流经在平县东边,临邑县老城西边,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四读津,这个渡头靠西侧岸边临河,有四读祠,东边对着四读口。河水向东分出济水,换言之也就是济水承接大河。但荣口石门水断,已不再流通了,才从这里分出,往东北流经九里,与清水汇合,这就是济水旧道。从大河进入济水,从济水进入淮水,从淮水到达大江,水路都能相通,所以称为四读。从前赵国杀鸣犊,仲尼到河边时听到消息,啃然长叹,就从这里掉头返回,说道;我不能渡过河水,该是命当如此了!( ?(琴操》 ?则以为孔子到了狄水,作歌唱道:狄水浩荡奔流,狂风激起巨浪,船只颠来倒去,相互东碰西撞。我按:临济就是旧时的狄,因为济水流经这里,所以也得到这个通称了。河水又流经杨墟县老城东边,俗称阳城。河水又流经往平城东边,我怀疑县城曾迁到这里。城内有旧台,世人称为时平城,因为在、时二字音近,所以致误。
又往东北流过高唐县东边,
,河水流到高唐县,有漂水注入。《 地理志》 ?说:漂水发源于东武阳。现在漂水上流在武阳县东南承接河水,往西北流经武阳新城东边,这是曹操当东郡太守时的治所。从东门的石沟引水往北流入堂池,池南还留有遗址。城内有一块大石,城西门叫冰井门,门内弯曲处,还留有冰井。城门外有个古台,叫武阳台,周围也有墙角难谍的遗迹。水从新城往东北流经东武阳县旧城南边。应肋说:县在武水北边,就是王莽的武昌,那末深水也许就是武水了。藏洪做东郡太守时,治所就在此城。曹操在雍丘包围了张超,减洪出于友情和义气,请求袁绍来救援他,被袁绍拒绝了,减洪就与袁绍绝交。袁绍包围藏洪,城中没有粮食,减洪向下属呼叫道:我为了大义不能不死,诸位都是不相干的.,不要平白无故地跟我同遭此祸。众人都哭泣着说:我们怎能忍心抛弃你呀!男女八千余人都交错倒地,死在一起。减洪坚强不屈,被袁绍杀了。县人陈容当郡皿,说道:我宁愿与减洪同日死,也不愿与你同日生。袁绍又杀了他。士人都为他悲伤感叹。现在城的四面,袁绍包围时的外城还在,水绕护城河而流,在城的东北面合成一条,往东北流出外城,流经阳平县冈成城西边。《 ?郡国志》 说: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往北流经阳平县老城东边。汉昭帝元平元年,把阳平封给垂相蔡义,立为侯国。漂水又北流,横穿过萃的大路。城的西北角有苹亭。《 春秋》 ?:桓公十六年(前696 ) ?,卫宣公派极出使齐国,叫强盗在萃等候他,极和寿两人相继在此亭被杀。京相潘说:现在平原阳平县北边十里,还有旧时的萃亭,地当小路上的险要据点,是从卫去齐的必经之路。从河上眺望新台,感叹两位公子早年遇害,诗人作《 ?二子乘舟》 咏叹此事,确实也很可悲。现在县东有二子庙,还称为孝祠。深水又往东北流经乐平县旧城东边,就是旧时的清。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窒中同封于清,宣帝则把许广汉的小弟翁孙封于乐平,都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清治。汉章帝建初年间(76- 84 ) ?,改为今名。漂水又往北流经聊城县旧城西边,城内有金城,周围有水,南门有驰道,穿过护城河往南出城,从这里起往外可以划船来往。东门旁有层台,高入云端,鲁仲连说的撤回高唐的大兵,打退聊城的部队,就指这地方。漂水又往东北流经清河县老城北边。《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就是旧时的清河。清河在水南十七里,现在甘陵县老城东南并无一座相应的城。正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可能就是清河城。以后蛮人住在这里,所以世人称为蛮城。深水又往东北流经文乡城东南,又往东北流经博平县老城南边,城内有层台高耸。王莽改名为加睦。深水右边与黄沟一同流入河沼。黄沟承接聊城护城河,水满时相通,枯水时就断流,从城中往东北流出城,流经清河城南边,又往东北流经摄城北边,就是《 ?春秋》 ?所说聊摄以东的地方。民间称为郭城是不对的。从城的东头到西头是三里,从南端到北端是二里。东南角有金城,地势低洼,城郭旧址还在,近旁有许多坟墓。京相播说:聊城东北三十里有古摄城。现在此城西距聊城二十五六里,可见就是摄城了。又往东流经文乡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王城北边。魏泰(太)常七年(422 ?) ,安平王镇守平原郡时筑此城,世人称为王城。太和二十三年(499 ) ,废镇改置平原郡,治所就在此城。黄沟又往东北流,左边与漂水汇合流注… … ?往东流出高唐县。大河从右岸分支东出,注入漂水。桑钦《 地理志》 说:漂水出自高唐。我按《 竹书穆天子传》 ?说:丁卯日,穆天子从五鹿东进,在漂水垂钓,祭祀淑人,因此称为祭丘;‘己巳日,穆天子东进,在深水上喂马。探究这里所述穆天子沿途所经的地方和去向,漂水是不可能发源于高唐近处的。桑钦是指河道流向,途经此处旁近。民间因这条水上流承接大河,所以也称为源河。深水又往东北流经援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的东顺亭。杜预《 ?释地》 ?说: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深水又往东北流经高唐县老城东边。从前齐威王派肿子去镇守高唐,赵国的人都不敢在河一里捕鱼了。鲁仲连子对田巴说:现在楚国军队驻扎在南阳,赵国去进攻高唐,就指这里。《 ?春秋左传》 :哀公十年(前485 ) ?,赵鞍率领军队去攻打齐国,占领了犁、辕二城,破坏了高唐的城郭。杜预说:辕,就是援城。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漂水又往东北流经深阴县老城北边,就是旧时的犁邑。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 ?) ,把漂阴封给降于汉的匈奴王,王莽改名为翼城。漂水流经北漂阴城南边,伏深称为深阳,城南有魏沈州刺史刘岱碑。《 地理风俗记》 ?说:平原漂阴县,就是现在的巨深亭。漂水又往东北流经著县老城南边,文往东北流经崔氏城北边。《 春秋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 ) ?,崔成请求让他退休告老,到崔去居住。杜预《 释地》 说: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漂水又往东北流经东朝阳县旧城南边。汉高帝七年(前200 ) ?,把这里封给都尉宰寄,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南阳有朝阳县,所以这里加东字,叫东朝阳。《 地理志》 ?说:这就是王莽的惰治。漂水又往东流经汉时征君伏生的坟墓南边,碑褐都还在。伏生因精通经书,秦时做了博士,秦把儒生都活埋了,伏生归隐,未遭此难。汉朝建国后,他在齐鲁一带教书,著五经、《 ?尚书大传》 ,文帝备车去征召他,伏生托辞年老不去,于是派掌故欧阳生等去跟他学《 尚书》 ?,号称伏生。漂水又往东流经邹平县老城北面,就是古时的邹侯国,是舜的后代,姓姚。又往东北流经东邹城北面。按《 地理志》 ?,千乘郡有东邹县。漂水又往东北流经建信县老城北面。汉高帝七年(前200 ) ?,把这地方封给娄敬,立为侯国。应肋说: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是从前的都尉治所旧城。课水又往东北流经千乘县二城之间,汉高帝六年(前201 ?)立为千乘郡。也就是王莽的建信。章帝建初四年( 79 ) ,立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75 ) ?,改为乐安郡,从前是齐国地方。伏深说: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中间隔着会水,就是深水的别名。又往东北流,就是马常坑,这片洼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漂水由此穿过河水的支流注入大海。河海物产的富饶,这里要首屈一指了。《 ?地理风俗传》 说:深水往东北流,到千乘注入大海。河水升涨时,水流畅通,泻入大海;枯涸时就只有一缕细水,至于断流。《 尚书》 ?:在济水、漂水航行,指的就是此水。又往东北流过杨虚县东边,商河从这里分支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