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李白《代别情人》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代别情人》全诗翻译鉴赏
代别情人
李白
清水本不动,桃花发岸傍。
桃花弄水色,波荡摇春光。
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昔作一水鱼,今成两枝鸟。
哀哀长鸡鸣,夜夜达五晓。
起折相思树,归赠知寸心。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天涯有度鸟,莫绝瑶华音。
译文:
你像清水一样矜持,我像桃花生长在河岸。
桃花戏弄水色,水波荡漾起春光。
我喜欢你的容颜,你喜爱我的.文章。
我用绿绮琴弹指奏起:紫鸳鸯,琴声随风飘扬。
我们曾经欢如鱼水,如今却成为两颗树上的鸟儿。
夜夜相对哀鸣,一直到天亮。
我折一支相思树枝送给你,聊表我寸心。
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飘出去的云朵哪里找回。
就算我们分隔天涯,别忘记托鸟儿带来你的音讯。
五言古诗《代别情人》是一首情诗,约作于开元年间诗人游襄阳时。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
这两句是说,倒在地上的水,很难收回来;飞走的云朵,再也找不到了。忆昔日之情深,状今日之情绝,语带伤感,却无可奈何。
篇2:李白《别山僧》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别山僧》全诗翻译鉴赏
别山僧
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译文:
你是何处来的名僧,为什么到水西来? 哦,是为了乘舟弄月投宿在美丽的泾溪。
明天一早,你将告别我,上山去,手携佛宝金经踏上云梯。
在山颠一腾身,就会发觉离三天很近,一举足,回头看到万岭低下。
你谑浪生风,自然不在支遁公之下,风流倜傥还与慧远公齐肩。
在此一别,何日再见?相思一夜听尽暝猿哀啼。
①腾身:跃身。
②三天: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泛指天空。
《别山僧》这首七言古诗约作于诗人游宣城时。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这两句是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我腾身跃起,就觉得天空离我很近;我往下一看,千山万岭都在我的脚下。三天之近,万岭之低,极言此山之高。语虽平淡,意境却佳,对仗亦工。
评析:
《别山僧》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十句七十字,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作者的倾心仰慕之情。
李白《别山僧》一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七四。此诗一开篇便写出山僧飘忽的行踪。在与李白的交往中,更见出其清绝超拔的气度。他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晚露宿于泾溪,平明又飞杖于云外山巅。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腾身之外;绵绵群山,巍巍挺拔,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他的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人格只有东晋时著名的高僧可比。真是来无所从来。对于这样高标于世的山僧,尽管是李白,也只能倾心仰慕了。
篇3: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全诗翻译鉴赏
《江夏别宋之悌》此诗情调悲切,大概为公元732年(开元二十载)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赴交趾(今越南河内)贬所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句解: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①楚水:指长江。 ②空:空明无物,此指水色澄澈。 ③将:与。
《江夏别宋之悌》是一首五言律诗,约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途经江夏时。这两句是说,长江清澈若空,在那遥远的地方,它是与碧波无际的大海相通的。诗句写景寓情,面对大江东去,人却西行,心情怎能平静?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这两句是说,从此一别,天各一方,远在千里之外,祝愿再得兴会,我们开怀畅饮。这时诗人内心十分悲苦,在这首诗中有“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之句可见。“人分”二句,别情依依,虽“兴”犹悲,意在言外。
鉴赏:
此诗情调悲切,大概为公元732年(开元二十载)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与赴交趾(今越南河内)贬所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
首联“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将往之处。
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有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上句“谷鸟吟晴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江猿啸晚风”,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表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
尾联“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篇4:李白《秋思》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秋思》全诗翻译鉴赏
秋思
【作者】: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注释:
1、燕支:山名,见《王昭君》上注。
2、白登:山名。《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上(汉高祖)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围上。集解:白登,台名,去平成七里。索引:桑干河北有白登山,冒顿 (mòdú)围汉高祖之所。
3、海上:指辩驳地的大湖大池。
4、单于:匈奴天子。见《从军行》注。此处指匈奴单于的领地。
5、玉关:即玉门关。见《从军行》注。
6、蕙草摧:言花草衰败。蕙草,香草名,见前一首《秋思》注。这里泛指花草。
译文:
燕支山上的黄叶已经簌簌地落下了,妾独自登上燕支山向远方的白登台望去,期望能够见到征戍在外的丈夫。如今胡地大漠肯定已经笼罩在一片凉凉的秋意中,已不见夏日里的碧云蓝天。胡兵兵合一处,在战争中暂时占有优势,这消息从玉门传到京城。可悲的是出征在外的'丈夫不能回来了,而蕙草已渐渐枯萎,妾也己经随岁月流逝而渐渐老去,这怎不让人伤悲?
简析:
此诗写闺中女子思念在胡地征战的丈夫。
前四句写女子想象胡地的秋色。关注胡地秋色,从思念丈夫而起。燕支、白登、海上,单于,是胡地;黄叶落、碧云断、秋色来,是秋色。四句全由“望”字领起,点明“秋”。下四句写胡汉交兵 ,使节往来,夫无归日,花草衰败,深感青春飞逝,故尔悲伤。“蕙草摧”,一语双关,伤时的同时,又愁容貌之改。 “胡兵”二句为互文。“胡兵沙塞合”指胡汉兵沙塞合,“汉使 ”指胡汉双方使臣奔忙。后四句全在一“悲”字 ,修饰以“空”字,说明现实难改,无可奈何。“悲”与“望”呼应,为全诗之眼。望秋色,悲无归,即全诗脉络。
诗评:神藻飞动,乃所谓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也。以此及“ 塞虏乘秋下” 相比拟,则知五言近体正闰之分。
篇5: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李白《从军行》全诗翻译鉴赏
《从军行》
【唐】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
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赏析一: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