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毋庸质疑,留下的是数学的思考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浸润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底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坚定的信念。基于此,《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以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阐述了数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技能有哪些、怎么教?小学阶段能够渗透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哪些、怎么教?学生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怎样研究学生?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主题、细节,还有多角度的分析和诠释。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它们可能不是灵丹妙药,但给予我们思考问题的视角,给予我们对“问题”深入追问下去的勇气和方法。
精彩分享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教学,即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并且在这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也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领悟过程,更包括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对数学和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例如,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有趣,学习数学自己也可以“创造”而不仅仅是背诵“定义”“公式”,做大量的练习等。
在共同的教学实践诊断、交流、研讨中,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也真正意识到自身最欠缺的正是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那么,数学学科是什么呢?落实到小学阶段有哪些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研究者能从高角度上对数学有所把握,还需要研究者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定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了解。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一个初步的思考:
数学学科本质1: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基本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不同水平。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数学学科本质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基本数学概念背后往往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为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数学学科本质3: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又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小学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其中“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
数学学科本质4: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
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数学学科本质5: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可以说,数学的理性精神(对“公理化思想”的信奉)与数学的探究精神(好奇心为基础,对理性的不懈追求)是支撑着数学家研究数学而研究世界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研究世界的最原始、最永恒、最有效的动力。例如,自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欧氏几何的钟爱,使得古希腊人只关注数学的严谨结构及其理性之美,而不关注现实的应用。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支撑下,古希腊人能够探究人眼所不能看见的世界,研究遥远的太空;也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转变:从“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还是在这一精神的支撑下,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了“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简称“罗氏几何”)以及后续的黎曼几何(简称“黎氏几何”)。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心得体会简短六
读完《有效教学》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 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 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 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 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 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 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 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 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有效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方法》读书心得体会简短七
当代社会发展较快,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愈来愈高,如何把握最新教育动态,如何满足学生最近发展需求。这些问题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特地通读了扬州大学教授潘洪建教授着作《有效学习与教学》一书,受益匪浅。
要变革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方式。该书作了极为精辟的解释“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式、策略及其倾向的总和”这一定义不仅仅将传统的感知倾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更是将我们平时不注重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也归纳进去,这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次划分,因为,经过近段时间的摸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较之于思维、方法而言,更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要有效地提升学习和教学效果,改革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方式、而非方法和思维习惯。
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而言之,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特征“个体性、稳定性、多样性和互补性”而每一个特征都各有优劣,切不可偏颇评判。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单一、被动、机械化训练、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这不仅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背离了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遭受压制和打击。
所以,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首先将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变单一为综合,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接受为意义建构。
在谈了有关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内容后,该书就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服务学习和体验学习”等等,其中有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而其中又有我们颇感陌上的学习方式。接下来就书中所讲的“表现性学习”,来谈谈我对其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