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产生。如果说罗斯福新政的实践效用主要表现在对付经济危机的话,那么自6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及其规模化、持续化,则从积极的意义上证明了政府职能扩展对于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东亚“儒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例如,日本通过组建通产省等方式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通过宣示产业政策实行政府导向,通过推行行政指导等方式实行政府微观干预,并形成了独特的政企关系。相比之下,韩国政府介入经济比日本政府程度更深、方式更直接;韩国政府通过六个五年计划和进口替
14
代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化自由化科技化发展战略三次大的战略调整,以及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行政规制,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日本、韩国基本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如此惊人的总体社会效果,至少可以证明这一时期日韩两国政府职能扩展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具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在因果关系上,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以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总之,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既具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企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大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它的经验还证明,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过程,而只能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基本价值认同的角度说,如果将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那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遵从政府的导向和经济规制,暂时放弃有关政治理念的纷争,避免社会动荡,对于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
15
修正。东亚金融危机反映出,实现和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其社会内仍然蕴藏着“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深刻矛盾,反映出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特征急剧发生质量变换——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转换的历史性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新的、正在形成的主流经济显然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同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特有的乐观氛围中,显然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以至于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政府的职能和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改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修正政府的公共政策,因而失去了继续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契机,终于以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的方式付出了惨重的机会成本。
由东亚模式的特质和属性所决定,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职能、政府权力、政府体制、政府能力、政府管理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东亚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一种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换言之,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性的知识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初步形成,世界精神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亚各国和地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失效以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应有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必要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
不同的国家关于政府职能有不同的规制,问题在于既定的规制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进步。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重释的要
16
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其中,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核心问题,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则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之一,就在于随着市场主体的普遍发育成熟,而任其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道路。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则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向顺应市场、制定监督市场规则。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职能可以表述为: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发展政策,从主要维护社会秩序转向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包括适时制定和执行退休养老政策、医疗保健政策、安全和保险政策、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住房政策、物价政策、教育政策以及道德重塑等。破除资产占有的垄断,尤其是借助公共权力实现资源占有的垄断,衰减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的分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水准而不仅仅是富裕程度,是重释政府社会职能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涵义
一、行政职能的涵义
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
17
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⒈公共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⒉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
⒊公共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⒋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
二、行政职能的扩展(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行政职能扩展的概念)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比传统行政得到了扩展,因为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已涉及立法功能、司法功能、检察功能。
⒈反映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⒉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构成
论述行政职能的构成?
⒈维护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
⒉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⒊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18
⒋管理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⒌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⒍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第四节、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简述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
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⒈精英政治盛行
精英政治:在积极的意义上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享有和运用国家权力;在消极的意义上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国家权力,国民实际权利受到限制、侵害、剥夺。
⒉公共支出增长
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不断膨胀。
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食物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总收入成反比,即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小于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谈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臵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
19
标。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政策干扰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⒈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⒉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损害社会效率;
⒊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⒋帕累托最优因为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⒌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⒍因为存在不完全均衡,所以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⒎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臵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⒏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
“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⒈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⒉政府维护社会公平因不存在绝对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