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互变规律
36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8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3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
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
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
D 40、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
D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
D 68、A 69、A
70、C 71、C 72、D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1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22 感觉、知觉、表象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23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知觉到表象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25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6 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直接性 B.主观性C.摹写性 D.抽象性
27 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A.形象性 B.间接性C.全面性 D.主观性
28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