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们之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6、蟋蟀的住宅在朝着阳光的堤岸 上,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 ,
就像一座门 。门口很隐蔽,内部墙壁很光滑 。
整个住所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卫生。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3、4单元)复习资料
班别 姓名 学号
9、《巨人的花园》
第1自然段
1、这段话选自课文《 巨人的花园 》,主要写巨人有一个漂亮的花园 。
2、文中“那里”指的是巨人的花园 。
3、第二句话按时间的 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鲜花 、绿树 、鲜果、和白雪 这些景物,表现了花园漂亮的特点。
第7—9自然段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 热闹 ) 训斥(斥责 )
2、写反义词。
隆冬—( 盛夏 ) 孤独—( 热闹)
荒凉—( 繁华) 漫长—( 短暂 )
3、当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他看到了什么?请用“————”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4、5句)
4、当孩子们被巨人赶走后,花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用“~ ~ ~ ~”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8句。)
5、是小男孩(谁)使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6、读完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懂得分享才会收获快乐。
11、《去年的树》
第15—17自然段
1、这一段话中和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着)、(盯着 )、( 看 )。
2、我发现这几句话中用了两个“看了一会儿”。第一个看仿佛在说:_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来了_;第二个看仿佛在说:__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__。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的深情和留恋。
3、我知道小鸟唱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是因为_____小鸟曾经答应过树:明年春天回来给它唱歌。__
13、《白鹅》
第2、3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的关系是( A )(选填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2、第三自然段写了鹅的叫声大、凶 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还采用了B 写法突出鹅的叫声这一特点。(选填序号)
A 、比喻 B、对比 C、排比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养鹅等于养狗?请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第三句)
4、在下列句中填上含有“然”的词语。
(1)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 )厉声叫嚣,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 果然)如此。
(2)今天( 依然)下着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星期了,天气( 仍然)没有一点转晴的迹象。
5、读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又是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4自然段
1、写出带点字的音节。
大模( mú )大样 净角( jué )
2、写出“傲慢”的近义词:傲慢—( 骄傲 )
3、根据词意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傲然 )
拘谨不自然,不放松。( 局促不安)
4、找出本段的比喻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5、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是__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鹅的步态与鸭如何不同,请用“﹏﹏”把它划出来。第2句
7、围绕这个句子,作者从( 步态 )和( 站姿)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第5自然段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直线画下来。第一句
2、鹅需要水 、 泥 、 草 这三样东西下饭。它的吃相令人发笑,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摘抄文中有关的句子):我们的鹅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第7自然段
1、“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请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因此鹅吃饭时,一定要有一个人侍候,真是架子十足。
2、鹅吃饭时要人侍候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有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第7自然段第2、3句。
15、《猫》
第1自然段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猫的老实,表现在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贪玩表现在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尽职又表现在可是她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造句
(1)任凭……也……
(2)非……不可……
4、找出本段的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5、“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换一种说法。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
6、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老实又( 贪玩 ),既贪玩又( 尽职 ),既胆小又(勇猛 );高兴时( 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 一声不出 )。
7、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 √)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X )
8、注意本段中的关联词语。
第2自然段、
1、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
咕噜咕噜:叮当叮当、 哗啦哗啦 、 滴答滴答淅沥淅沥。
2、读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这句话中“几朵小梅花”换成“几个脚印”好不好?为什么?
答: 不好 。因为“几朵小梅花”更突出小猫的可爱,更能体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描写猫高兴时的样子,表现为:蹭腿 、 抓痒 、 踩梅花 、 丰富多腔地叫唤 、 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用文中的词归纳)
4、注意本段中的关联词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5-8单元)复习资料
第十七课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过度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那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答:站、踏、扶。
3、“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第十八课颐和园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答: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长)特点。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抓住每间横槛上五彩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抓住长廊的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介绍。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多且内容各异)。
4、请用横“____”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绕过)、(来到)。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第三段用(登上)、(站)。
6、画“^^^^^^”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9、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0、作者在写“佛香阁”和“排云殿”时用了相同的写法:都是先(具体描写特点),再(点明名称)。
11、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昆明湖)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静态)时的美,第二句写了(动态)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2、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
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不好。因为“滑”指在表面滑过,“划”指在水中划过,“滑”字更能体现湖水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