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潮》 (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mèn mēn)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feì fù),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zú zhú)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bìng bìn)进,浩浩荡荡地飞奔(bēn bèn)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tàn chàn)动起来。
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出合适的词语。
2、我会划去在文段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3、我能写近义词。
顿时(马上) 犹如( 仿佛) 颤动( 颤抖) 逐渐( 渐渐)
4、我还能写出形容声音大的四字词语。
山崩地裂 声如洪钟、 惊天动地、 如雷贯耳、震耳欲聋
5、短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一条白线 。
6、从第一段话中的“人声鼎沸 ”“ 沸腾 ”两个词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7、用“~~~~~~”画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从近处观看钱塘江大潮④。(只填序号)
①景象非常壮观 ②所听到的声音③所看到的样子④所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样子
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浪潮, 说明浪潮很高。
9、短文中第二段话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是“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二、《鸟的天堂》
(一)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 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 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3、按文中内容填空。(6分)(1)“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品种和颜色__多_____ 。“有的……有的……有的”是写了鸟的_姿态多_______ 。
(2)“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没有鸟________ ,而是鸟儿都归巢了,我看不见而已________ 。
(3)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①对大榕树的称呼________ ;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对大榕树的称呼
②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4、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静寂( 寂静) 兴奋( 高兴) 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5、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画上“~~~~~”线。
6、缩句: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看榕树。
7、在百鸟争鸣中为何单独写画眉鸟的叫声?
答:更能突出这里的鸟生活得快乐。
《鸟的天堂》文段选读(二)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 靠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zhū zū)大树,枝上的数目不可计数(shǔ shù)。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chuí shuí)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表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cù zù)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fèng féng)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sì shì)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我会在文段中括号内画出正确读音。
2、我会在文中的括号里划去不合适的词语。
3、写出下列的近义词。
渐渐( 逐渐) 似乎( 仿佛) 颤动( 颤抖)
4、第一、二自然段作者从树枝、树根、树叶三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刻画了大榕树的长势和形态。作者是按照从近处顺序来观察。
5、“不可计数”的“数”应该读第( )声,它在这里用作(计算),意思是不可以计算。“不可计数”指的是树枝数量多。
6、这榕树的“真面目”指的是本来的样子,“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7、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爱和赞美大榕树的思想感情。
8、第二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9、“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描写大榕树的树叶茂密而繁多的特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描写大榕树生机勃勃的特点。
10、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语气应当((2))
(1)激动低沉 (2)激动响亮 (3)平静舒缓 (4)平静低沉
三、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所写。
(2)、诗中“缘”是( 因为 )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__________,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__________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__________ ,__________ 。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4)、在__________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
四、《爬山虎的脚》 (一)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在下面。嫩红、 嫩绿、绿、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均匀(匀称) 拂过(吹过) 舒服( 舒适)
3、这段话选自课文《爬山虎的脚》 ,主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从颜色和排列两个方面来写。
(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在短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触、巴、拉、紧贴”、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嫩红、灰色 ”等词语感受到的。
3、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划出来。
4、爬山虎的脚的位置长在茎上长叶柄反面的地方,形状像蜗牛的触角,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五、《蟋蟀的住宅》
(一)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这段话共有6句,主要写蟋蟀如何选择住宅的。
2、读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它们”指的是别的昆虫。
(2)“随遇而安”的意思是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3)这段中哪些语句具体说明这句话的意思,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段话用了作比较、 说明方法。
4、蟋蟀选择的住址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答: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二)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弯曲 )------( 平坦 ) ( 光滑 )------(粗糙 )
2、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吵闹) 简朴——( 朴素) 简单——(单一)
3、照样子造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
4、这段话是按从( 外)到(内)的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