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江南周边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唯独常州不是。常州在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好保护文化遗产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文化体制改革后的新运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单位在资产权属、财政投入、人才培养、税收优惠、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工作有待深入研究、配套完善,改革后的文艺院团向集约化、多元化、股份化方向发展,需要作大胆创新和艰苦努力。
此外,文化各门类领军人才的问题也较突出,文化走出 去的步伐还不大。
三、今后文化发展的目标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文化综合实力强”的总要求,围绕建设文化名城的总目标,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实施精品创作带动战略,繁荣常州文化艺术事业
加强艺术创作。实施精品战略,以剧本创作为龙头,继续坚持常州戏剧文学奖的评奖。每年创作剧本20个,上演新剧目3--5台。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争取在全国及省的艺术赛事活动中获奖。繁荣艺术活动。明确“传承常州画派、构建艺术殿堂”的宗旨,继续深入打造“常州画派”,形成常州艺术特色。美术馆、画院做好展览、收藏、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推动地方文化研究。出版《常州词派丛书》,确立常州在中国词学研究上的领先地位。启动“阳湖文派”研究、出版工作。点、校、注《常州赋》。编撰《常州人物大辞典》。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图书馆和美术馆,改建少儿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推进“智慧社区”工程,承担中央、省和本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功能。巩固和扩大城乡基 层文化网络。全市在“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内涵建设,到XX年,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比例要达到60%。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坚持免费开放,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市区公共图书馆覆盖网络,到XX年,各辖市、区均建有一所包括成人、少儿在内的具有不同特色或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或市公共图书馆分馆。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人均1.5册。 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培育30支社会、民间特色文化团队。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各类非营利性质的文化设施、培育民间博物馆、艺术馆等30家,更好向社会开放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形成符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考核机制。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面落实文物工作的“五纳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加强大运河保护,全面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努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完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公布第六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提高文 物的完好率。做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民间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建设,完成溧阳博物馆、苏东坡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建设,完成张太雷纪念馆环境整治及改扩建工程,筹建常州考古研究所,加强文物工作的数据化、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市文物信息和数据库建设。
构筑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基本建成以创意和内容生产为核心、龙头企业为带动、产业基地为集聚,结构合理、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重点文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支柱产业。
1.加大产业扶持。抓紧落实中央、省和我市推出的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形成全市层面的整体规划,引导文化产业领域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集聚和发展。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积极争取更多部、省文化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落地常州。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炮炮兵数码、四海商舟、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卡龙动漫等10余家重点文化企业上市步伐。完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常州文化产业》杂志,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艺术周,努力打 造动漫产业的展示中心、交易中心、生产中心、推广中心。加快建设各类信息交易、技术创新以及版权保护平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业部门统计工作,提高我市文化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2.推动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加速构建沿东经120创意文化产业带、沿运河历史文化产业带、沿自然山水生态文化产业带等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带”,突出抓好现代传媒中心、中华纺织博览园、运河5号、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开展旅游演艺、影视出版、动漫游戏、休闲养生等文化产业品牌塑造。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做好春秋淹城遗址、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等的保护和开发。依托我市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特色文化制造业基地和专业市场。加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入,到“十二五”期末,培育并形成2家销售收入超百亿文化产业集聚区,30家超亿元的大型龙头文化企业,200家规模以上重点骨干文化企业。
3.推进产业创新。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的嫁接联动,注重应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旅游、 体育活动、演出休闲、会议展览等行业;拓展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产业,加快推进物联网建设,依托数字网络技术,整合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打造“智慧社区”。促进文化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与资源整合,推动广播、电影、电视、出版、设计、广告等行业的数字化产业化升级,大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