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更显活力。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博物馆、大剧院、书画院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相继落成,建成了圩墩遗址博物馆、常州梳篦博物馆、常州“非遗”展示馆等一批特色文化场馆,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所有公益文化单位率先在全省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文 化惠民群文活动丰富多彩。XX年,率先在全省推出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五区中心广场联动的惠民品牌活动——“幸福广场”群众文化周周演,每年演出200余场,受益群众250万人次。XX年起推出文化惠民“四个演”即阵地天天演、广场周周演、社区行巡回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每年演出总场次达1000多场,受众面超过100多万人次。“千台剧(节)目走进社区、村镇”、“先进文化润万家、文艺百花艳社区”、“市民免费看戏日”、“高雅艺术惠民月”、“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文化到工地”等特色活动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受众,创新策划思路,创新组织形式,创新节目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市五大广场、十几家阵地、上千个社区、60余个群文特色品牌如群星闪耀遍布常州城乡,XX多支名称各异、形式迥然、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公园、广场、社区、街头。
文化遗产保护更见成效。文物保护管理的各类关系逐步理顺,各种矛盾逐步化解,呈现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原来的3处达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原来的27处达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原来的155处达235处;市级文物保护控制单位从原来的20处达488处,有4处历史文化街区,48处历史建筑,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控制单位的总数已达778处,是XX 年的4倍。全面完成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270处;由市民投票评选的常州“十大文物新发现”正式公布;普查后新申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已有5处进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努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70%的文保单位得到修缮保护。“非遗”保护得到加强。建立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项目保护体系,拥有世界级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2个、省级项目3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完成《常州先哲遗书》、《常州词派研究丛书》、《常州赋》挖掘、整理、出版工作。
文化产业发展更显实力。以动漫产业为龙头,做强行业品牌。整合了动画产业基地、软件园和中华恐龙园三大资源的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已聚集企业400余家,2家企业成为国家重点动漫企业,3个产品成为国家重点动漫产品;25家企业成为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5家企业和5个项目继续保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抓手,带动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企业达到近5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目前,全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有50多个,其中总投资超亿元的有36个,超10亿的有8个;“十一五”以来,常州的文化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 金7374万元;帮助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春秋淹城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13.5亿元的贷款授信;以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天宁寺、环球动漫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业;以玉宇电器、吟飞电子等为代表的文化制造业;以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常州梳篦厂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业;以大华印刷、东方印务、金坛古籍印刷等为代表的印刷复制业等重点行业都在做强做大,共同推动常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我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家;特别是常州已经建成了“无中生有的恐龙园”、“借题发挥的春秋淹城”、“虚实互动的嬉戏谷”等三大主题公园,被专家誉为“常州现象”。目前,我市正积极推进创意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西XX基地、科教城创新基地、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现代传媒中心等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正焕发勃勃生机。
广电新闻出版管理更加有序。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从XX年的71万户增长到103.5万户,通村率达100%,入户率已达94%。常州市通过国家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转验收,并全面实现关模。移动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开始试验播出。城市影院从6个增长到14个,年票房收入从3000万元增长到近亿元。常州现代传媒大厦工程主体建设完成,进入装修阶 段。全市新闻出版业发展健康有序。报刊监管有力。全市公开出版报刊25种,固定印刷品广告12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62种,未出现大的政治性违规违法事件,报刊出版经营总额达2.5亿元。产业培育积极。XX年到XX年,全市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从36亿元增长到75亿元,印刷发行企业总量达到XX家以上,从业人员4万多人,常州大华印刷、常州文化城等一批较有实力的企业崛起。公共服务推进有力。建成农家书屋856家,初步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民阅读持续开展。版权保护强化。扎实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成为江苏省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体制机制创新更为深入。我市于XX年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成立常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XX年组建了全省第一家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履行常州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职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样板。XX年,我市实行文化体制改革,核销了常州市青年锡剧团等9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成立了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等7家国有企业;常州图书馆、博物馆等市属11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制定了定岗定编方案、全员聘用方案、考核奖惩方案等内部改革方案,有效提升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积极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XX年4月,常州市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我市文化建设在取得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文化影响力还不强。如文化精品生产尚无扛鼎之作。虽然近几年我们产生了四个省级舞台精品之作,但是还没有获得国家级大奖的精品力作;还没有象苏州的金鸡奖、无锡的百花奖等落户本市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文化消费能力还较弱。据统计示,XX年、XX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分别为7.68%、7.53%,均居全省第九位;XX年、XX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分别为13.31%、13.51%,均居全省第十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