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照搬,也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简单模仿。
B.读诗的时候,人们会因陶醉在诗境中而感到“孤立无援”。
C.欣赏者的性格与情趣,影响着对诗歌境界的理解。
D.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有时是由若干片段组合而成的。
E.文中所引两首诗都有原诗作者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答案
诊断补偿
1.B 2.B
学习导航
(一)1.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1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1.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