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分析第三层(5段), 并思考:
1.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知识总结
《咬文嚼字》一文,第一个值得借鉴的是这篇文章就具有“简要清通”的特点。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他还曾提出要为“中国文创造一种新风格和新组织。”他要求自己在写作时,要做到“我要求合逻辑。一番话在未说以前,我必须把思想条理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它。 我爱好法国所推尊的明晰。”《咬》文将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的辩证关系一线贯底,突出了“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一主线,因为“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第一位,“语言”是为它服务的,“思想情感”也要不断的提升和陶冶,“不致落入下乘”,而要达到臻于“完满”就必须“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通篇文字简要清通,明澈可见。
《咬》文第二个值得借鉴的是选取典型材料阐释道理,理到笔随。作者对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例子,分析透彻,入情入理,令人首肯。为了剖析“是”与“这”二字的区别,先后引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是单纯的文字之争,而是涉及到了“思想感情”的意味。接着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对举,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由于“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这个典型例子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苟简”是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