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扶沟”④,这些都说明了浚仪是
治于兖州陈留郡的,仍然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和郡县制:东魏孝
静帝置梁州,周宣帝改名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⑤,这就是汴州的来历。魏国时期,“梁
州领郡三。夏阳郡、开封郡、陈留郡。陈留郡,领县三。浚仪、封丘、小黄。”⑥此时,开封
还是由陈留郡浚仪县治,仍然是一个州郡治城市。“兖州,州郡国八。陈留国、濮阳国、济
阳国、高平国、任城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统县十。小黄、浚仪、封丘、酸
枣、济阳、长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黄。浚仪有鸿沟”⑦这是晋时的情形,仍归兖州陈
留郡管辖,没有多大的变化。到了隋朝,开皇三年(583),隋废郡治,开封只留汴州建制,
即由汴州浚仪县治,下辖浚仪、开封、陈留、外黄、长垣、济阳雍丘七县,是州治城市;大
业三年(607),又废汴州,开封由豫州荥阳郡浚仪县治,其下无属县。史料记载:“荥阳郡,
统县十一。管城、泗水、原武、阳武、圃田、浚仪、酸枣、新郑、荥阳、开封。开皇初,郡
废。大业初,州废。有关官。有通济渠、蔡水”⑧有证实,也提到了隋炀帝开通运河以及浚
仪当时的隶属状况。。值得一提的是,隋炀帝开通济渠(汴河),使位于运河边上的汴州加强
了与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很快成为关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唐朝时,武德四
年(621),开封归汴州总管府汴州浚仪县治,下辖浚仪、开封、小黄、新里、封丘五县,是
一个总管府州治城市;武德七年(624),改为汴州都督府汴州浚仪县治,有开封城邑,浚仪、
陈留、雍丘、尉氏、中牟五县,是一个都督府州治城市。贞观元年(627),由河南道汴州浚
仪县治,仍然下辖五县,是道州治城市;延和元年(712),归河南道汴州浚仪县、开封县治,
下辖浚仪、开封、陈留、雍丘、尉氏、中牟六县,还是道州治城市;天宝元年(742),改为
河南道陈留郡浚仪县、开封县治,仍下辖六县,是一个道郡治城市;乾元元年(758),又改
为河南道汴州浚仪县、开封县治,是道州治城市。史料“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
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七年,改为都督府,
废开封、小黄、新里三县入浚仪。延和元年六月,割浚仪十四乡分置开封县。天宝元年,改
汴州为陈留郡。乾元元年。复为汴州。建中二年,筑其罗城,旧领县五。浚仪、雍丘、陈留、
中牟、尉氏。户五万七千七百一,口八万二千八百七十九。”⑨又“汴州陈留郡雄。武德四年,
以郑州之浚仪、开封,滑州之封丘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
五百七。县六。浚仪、开封、尉氏、雍丘、封丘、陈留。贞观元年省入浚仪。延和元年析浚
仪、尉氏复置。”⑩都有相关的记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开封的政区名称、管辖区域以及政
治地位频繁变更和调整,尤其时天宝年间之后,以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宣武军至所迁至汴州,开封成为军州治城市,下辖浚仪、开封、陈留、雍丘、
尉氏、中牟六县。宣武节度使李勉筑汴州城,城周长21里150步,是为今日开封城的历史
雏形。到了五代时期,“梁开平元年,梁祖初开国,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元管开封、
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六县。至是割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
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九县隶之。后唐复降为汴州。以宣武
军为额,其阳武、长垣、扶沟、考城等四县,仍且隶汴州,其余五县却还本部。晋天福中,
复升为东京,复以前五县隶之。汉、周并因之”11除后唐将将开封降为汴州,下辖浚仪、开
封、陈留、雍丘、封丘、尉氏、阳武、考城、扶沟、长垣十县,使其成为军州治城市之外;④
⑤ (晋)《后汉书·志》司马彪撰 梁刘昭注补《郡国三》卷90,中华书局1965年,第3447—3448页 《北周地理志(下)》王仲犖撰《河南下·汴州》卷7,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1页
⑥ (北齐)《魏书·志》魏收撰《地形志三·梁州》卷160,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31—2533页
⑦ (唐)《晋书·志》房玄龄等撰《地理四·兖州》卷14,中华书局,第418—419页
⑧ (唐)《隋书·志》魏徵等撰《地理中·荥阳郡》卷30,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5页
⑨ (后晋)《旧唐书·志》刘昫等撰《地理一·河南道》卷3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3页
⑩ (宋)《新唐书·志》欧阳修、宋祁撰《地理二·汴州陈留郡》卷3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89页
11 (宋)《旧五代史·志》薛居正等撰《郡县制·河南道》卷150,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2—20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