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 (总第211期)
表1 旅游主客交往影响因素
研究者及发表时间主客交往影响因素
俗类、出游方式等6种[85]。
蒋素琼 (2005)影响主客交往的因素主要涉及文化、经济、环境及人口学等4个方面[97]。
Chan (2006)历史性、政治性因素影响主客间的交往[49]。
梁旺兵(2006)影响入境游客主客文化交互的因素有文化、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交往环境、游
客出游方式等[90]。
谌文(2006)影响主客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对旅游行为的认识、居民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
旅游地区的历史、人口构成、不同旅游发展阶段[87]。
陈娅玲(2006)、杨艳林影响客主交往行为的因子包括经济类、文化类、环境类和行为类等4类因子[86, 98]。(2007)
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在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情况
高德兴等(2008)下,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主要起阻碍作用,而在主客文化背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主要起促进作用[99]。
李东和等(2008)当地居民、安全因素、语言不同和文化差异是主客接触的4个主要障碍[100]。
吴佳薇(2010)旅游从业者在对游客的接待过程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对旅游交往存在正负两方面
的影响[101]。
李艳花等(2010)分析了影响东道主客交往行为的人口学特征因素、经济类因素、障碍类因素、旅游
动机类因素[102]。
张宏梅等(2011)不同类型入境游客在主客交往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103]。
(5)主客交往情景(1)总体而言,主客交往研究经过50年来旅游中的“真实性”和“舞台性”是近年的发展,在理论框架、交往影响因素、主客交往来国内主客交往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1999效应、主客交往驱动力、主客交往情景等方面取年,王宁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得了一定的进展。相比之下,国内主客交往研究讨,把旅游经历的真实性分为客观性真实、建要晚于西方30年,整体上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等3种类型[75]。张晓萍框架、内容、方法等方面多以引进和借鉴西方的(2003)对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研究成果为主,缺乏针对中国国情的主客交往研理论进行了诠释[104]。还有很多学者专门对民族究成果。
地区旅游的“真实性”和“舞台性”问题进行了(2)在理论探讨方面,尽管现有研究在理探讨[105,106]。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全球化、
3.研究方法地方化的推进,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主国内学者研究主客交往的方法多以定性为客交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需要对现有主客交主,定量为辅。定性方法主要有民族志田野调查往研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深化。正如Aramberri法[85,90,91]、社会情境分析法[96]、栅格分析法[90]、(2001)所言,最初由旅游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访谈法[87,90,91]等。框架已经无法应对大众旅游所带来的挑战,有必
定量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86,96]、模糊综合要抛弃这些范式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1]。Harrill评价法[85]、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103]、联(2004)、McGehee等(2004)、McNaughton合分析法(conjoint analysis)[91]、结构方程模型(2006)也认为原有的主客研究框架需要改善,方法[95,96]等。以应对主客交往新的变化和要求[107~109]。
(3)在研究内容方面,首先,从研究观点
四、评价与展望来看,尽管学者们对于主客交往的重要性予以认
可,但研究视角过于片面,更侧重于研究主客交
1.评价往的消极效应,对积极影响的探讨较少。其次,综观国内外主客交往研究成果,具有以下5从研究内容来看,实证研究较多,规律性的总结个特点。较少,理论体系较为薄弱。大部分的研究都属于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