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拓展语境正音。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语境来认读,在不同语境中读准生字。如,“日”本义是指太阳,直接与太阳相关的词有“日光、日出”等,根据“日”延伸表示时间的词有“日记、日期”等。又如“石”,可以借助图片认读正音,如“沙石、鹅卵石”,了解用石头做的物品有“石凳、石墙”等。
(2)交际沟通正音。“山、水”与风景有着密切联系。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山水。如,“我的家乡有一座玉皇山,特别秀丽。”“杭州西湖水碧绿碧绿的,非常美丽。”借助日常交流进行正音。还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1)生活识字。“日、月、水、火、山、石、田”这7个汉字与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学生学前已认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还可以让会认的同学教大家认读。“禾”,城市的孩子见过的不多,也较少单用,可以出示图片来帮助理解。 (2)字理识字。借助图片,了解字义,识记汉字。本课图文对应呈现的8个象形字结构比较简单,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教学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如“日”,可以先出示实物图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出示汉字“日”,根据图片的意思知道“日”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也可以用一个“日”字来表示。学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出示“日”字演变过程的不同字体,了解“日”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最后通过组词等方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3)游戏识字。可以将生字、对应的甲骨文汉字、图画分成3组,分发3组卡片,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朋友”,说说“朋友”间的相似处。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可以告诉学生,有一些汉字就是从图变化而来的。我们看到字就可以想到这一事物,了解字的意思,这些字
就是象形字。
可以用熟字组成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生字,如“日月、水手、山石、水田、火山、山地、田地、上山”。 2.写字。
教学时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的范字,注意写在格子中间,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结合“日、田、禾、火”的书写,认识笔画捺、点,可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日”与“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日”窄窄长长的,上下一样宽;“田”宽宽扁扁的,上大下略小。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捺:
轻轻下笔,从左上向右下行笔,再顿笔改变方向,向右轻轻提起。
教师示范点:
从轻到重,向右下行笔,最后重按回笔。
教师可以根据归类朗读课文。教师带读时,可以在行与行之间留有停顿,也可以采用师生接读的方式,如“日-月”“水-火”,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2.理解运用。本课生字既是典型的象形字,又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与图画的关系,从而理解字义;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儿见过这些字;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组成词语说句子。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如:日 日出 爸爸带我看过海上日出。月 月儿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还可以在同一个句子中用上同一行的两个字,体现两者的关系,如: 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 山上有一块圆圆的大石头。 3.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又列举了“兔、鸟、竹、羊、木、网”6个象形字,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基础,运用观察、想象等方法自主学习,进一步感受象形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主学习,完成连线,再说说图画与汉字之间的相像之处。
三、实践活动
看图猜读。
(教学反思参考3)对韵歌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这首诗歌前我先带领学生复习音节,因为学生已有前面几课的拼音储备,所以我采用各用形式,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拼读音节。例如:采用“识字带拼音”的方法拼读音节,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熟字认识字母和音节,学习拼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习《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学生逐渐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韵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识字,并在读中感悟,同时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自然现象。 遗憾的是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把握不到位,可以在学生了解韵文内容后升华主题---我们应如何爱护大自然,最后教师总结以此结束本课教学。
1. 能清楚地发出自己的指令,用上“先、然后”等表示顺序的教学 词语。 要求 2. 能根据他人的指令做出动作。 重点 设计指令,清楚地表达 难点 教学 一课时 课时 3. 养成“大胆、大方、大声”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4.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感受游戏的快乐。
1. 能清楚地发出自己的指令,用上“先、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2. 能根据他人的指令做出动作。
3. 养成“大胆、大方、大声”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4.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感受游戏的快乐。
书本、衣服、帽子等常用物品。
一 情境导入
1. 教师带学生做“我说你做”的游戏。
2. 这个游戏可不可以自己一个人玩呢?(请学生试着自己说自己做,并谈谈感受)
3. 教师小结:做游戏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玩,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做游戏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让我们交上朋友。老师能和你们做朋友吗?(握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做游戏,好不好?
二 大家一起“做游戏”
1. 明确游戏方法。
(1)明确方法:一个人发出指令,另一个人做出动作。如我说:把书合上,放到书包里。这是两个动作,先把书合上,再放到书包里。
(2)教师指名示范。
指一名学生,和教师一起做游戏。教师说,学生做。
(3)评价:这名同学做得怎么样?他做的和老师的指令一样吗?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听准了再做。
2. 试做游戏,教师指导。 (1)同桌分工,试着做游戏。
(2)个别指导,告诉学生,如果你的指令比较多,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这样表达就清楚了。
3. 小组表演。
(1)小组内表演,互相评价,让发出指令的同学说说做的同学做得对不对。
(2)一个同学说,另一个或全组成员做动作,然后互相评价。 4. 师生共同总结。
(1)想好指令,用简单的话说出来。 (2)认真倾听,做出准确的动作。
三 儿歌升华
1. 做游戏,真有趣。游戏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游戏使小伙伴更加亲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块做游戏,说游戏,非常地快乐。就让我送一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