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做好课堂扫尾工作,比如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也就是把它当作课外延伸作业。
第12课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中心论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1、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重点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走进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
2、小组内读,各小组可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但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进去,都有锻炼的机会。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句话中,?完全、彻底?两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怎样理解?司马迁是谁? 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 4、毛主席借追悼会发表演讲,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①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②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③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⑤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划分层次时,也可以分成4层,把第四第五自然段合成一层: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提出本文的中心,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后面四个段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着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启发同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这两个词语说明,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本文引用的话选自《报任少卿书》。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④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这部分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这篇作品写于1944年9月8日,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革命仍需艰苦奋斗,所以毛主席提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不怕牺牲,要互相关心,搞好团结。⑤这段是整个演讲词的总结语,再次号召人民要团结起来,抱成一个整体。 五、再读成诵,以情激情。
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组内同学听。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了一些关于革命英雄的事迹,一定心有所感。让学生课前准备,写一篇演讲稿或抒情散文,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布臵学生课前写好演讲稿或抒情散文。
教学过程:请每一位学生都登台演讲或朗读,并由同学自己做出评价。 板书设计: 12、为人民服务
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于泰山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教学反思:《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发言稿。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领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生涩,让学生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上课以前我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而且基本都会背诵了才开课。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学生刚刚接触,而且学生也对这样的文章没有兴趣,因此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先安排学生自学,让他们去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去发现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结果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
上课之前,我们几个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说他们上课后的体会,就是孩子们根本没法理解,课堂基本是一言堂,完全是灌输知识。因此在授课中我降低了对孩子们的要求,不然的话,孩子们都不敢张口说话了。比如在讨论?这篇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出了一点回答一点,看出了两点回答两点。?结果孩子们都很踊跃的,尽管孩子们的答案千差万别,有点甚至不太靠谱,但是我都一一给了肯定,结果在无数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弄懂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我带领着孩子们扫清了一个个障碍,达到了教学要求。
这课结束后,我感觉我没其他的几个教师说的那样的感觉。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比较高,而且并不是由我灌输,一般都是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出来的。
事后,我觉得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是有备而课的,首先我就降低了教学要求,只要孩子们能畅所欲言就可以了,不必要孩子们回答问题准确,因此孩子们敢于放开,敢于大胆说,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读书去探究。 教学的确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好的教学效果。
第13课 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周总理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3、学会生字、新词,体会课后第三题三个重点
16
句的意思,用?简单、简朴?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录音机、彩色粉笔若干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有关内容,抓住题眼,懂得总理工作劳苦的具体事例。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曾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何其芳同志写的文章,题目叫一齐说(教师揭题)。这篇文章是何其芳同志亲自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我们来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录音边看课件) 二、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 三、根据思考线路——加深理解。
1、师:课文录音听完了,也看了课件,谁能说说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师: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要求回答:?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A、理解什么叫?劳苦?。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劳苦?。B、理解什么叫?简朴?。平时我们通常说的叫××简朴?(生活简朴)
3、师:好!作者写总理的一夜工作,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现在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什么地方?生活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各自细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2、重点细读?工作劳苦?方面的内容。
3、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反映了总理工作劳苦?生答师书:厚厚的一叠文件。师:这厚厚的一叠文件,要在这一夜间审阅完,说明总理工作任务很重。这么厚的一叠文件,是不是一目十行,粗略地看,或者叫——浏览(不是)而是一句一句审阅(板书)。他不仅是一句一句地审阅,还怎么样?生答师书:看完一句画一小圆圈。师引:小圆圈画了以后就算审阅完了吗?(找句答)师书:一边看,一边思索。还想一想,问我一两句。师:这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这叫——咨询。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答)师:是啊!可见周总理审阅稿子是极端的认真。(板书)
4、周总理工作劳苦,你还从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来?
生答师书: 公鸡叫鸣了 彻夜 上午…下午 (师点:工作劳苦) 5、师引:同学们:你们受过熬夜的滋味吗?请你们谈谈。(生自由谈)是的,熬夜真的很难受,难道总理不难受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句子来说说)生答师书:他每夜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抽读、突出重点词(每个夜晚)读?他每个夜都是这样工作的?一句并理解。师引:熬夜是难受的,然而总理他每个——,可见他——习惯了。
五、小结方法。学到这里,你们看出来了吗?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从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什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态度极端认真,工作时间相当长)
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地忘我工作。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好,就是因为有这一些革命前辈忘我工作,不辞劳苦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没有他们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是落后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这堂课,我们知道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的一个方面。那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简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作业:1、抄写文中新词、生字二遍。(课后读读写写的词)2、摘录课文中写总理工作劳苦方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厚厚一叠文件 工作任务重 一句一句看——工作极端认真 工作劳苦 画、思、问
公鸡叫鸣了 彻夜工作 上午…下午 (时间长) 一夜工作
生活简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理解?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畅谈学习体会。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记得文章概括中心的一句话吗?(生答师书: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2、周总理工作劳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二、深究总理生活简朴方面的内容。
1、过渡:是的,他辛辛苦苦通夜末眠整整工作了一夜了,然而他在生活上又享受到了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总理生活简朴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答师书:一杯绿茶 一小碟花生米 A、齐读句子。 B、问:?好像?并没有——增加,这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
C、有?好像?一词和去掉它意思是否一样?(要求回答:不一样,这花生米增加了。)师引: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又明白了什么?师:是啊!这说明了总理平时吃的——还要少
4、师:好,到这时为止,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总理的工作是如此的辛劳,而享受却如此少,这些(指板书)是说总理吃的极其简单,那总理住的又是怎样的呢?(生找后答,师板书)一张 一盏 两把 问:还有其他的吗?你从哪里看出?什么叫?如此而已??如把这个词改成省略号的话行吗?为什么?(要求学生讲清周总理的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5、师: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享受却如此的少。他的身份与工作量,与生活享受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们还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到了这种明显对比的内容? 6、师:(手指板书)总结:学到这时,我们了解了总理他不论从工作量上来看,还是从生活简朴上来看,都不像一个国家总理的,你们看到外国总统吗?他们的身边有警卫员,象审阅之类的事情用不着由自己操心去干的。他们吃的、住的、穿的,更不用说了,而我们的总理,生活是一贯的简朴,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有关总理生活简朴的课文事例吗?(邓妈妈补睡衣)说明总理生活简朴也是一贯的。 7、师: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工作的,他这一夜如此,一生又是如何呢??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齐读三遍)师:周总理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了党和人民,作者目睹了这一夜的工作,他在回来的路上又是怎样的呢? 三、深究课文结尾一段。 1、齐读。
2、问:读这一段话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自豪、骄傲) 3、有感情地朗读。(个别、齐读、轮读)
4、写总理的一夜工作,为什么要写?我?的感受呢?这段可删去吗?为什么?)
17
5、课文不写第一节可以吗?为什么?(以上两问,主要让学生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清脉络)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总理这样的工作,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个晚上都是这样的,总理正是由于这样积劳成疾,得了肝癌,于1976年9月9日这一天与世长辞了,终年才70多岁,有个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休息得最少最少的,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地赞颂。你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想要说些什么吗?请你们谈出来吧! 2、学生畅谈学后之感。 板书设计:
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 工作劳苦
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 一夜的工作 享受少
一杯绿茶 吃
一小碟花生米(增加) 生活简朴
一张
用 一盏 如此而已 两把
住 高大 陈设简单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劳苦?和?简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感人至深。在具体的教学时,如果按课文顺序从工作的劳苦讲到生活的简朴,就不能突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紧扣课题工作二字。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 倒叙引入,比照学习。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的脉络,然后选择总理工作结束时候吃夜宵的这个点,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然后引发辩论,总理的夜宵增加了吗?在辩论中感悟总理夜宵之少;接着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语句说说总理工作又是如何的。总理如此少的夜宵却要承担如此重的工作,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学生对此感触良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这样的教学将以往平板的铺开,走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变为了集中,深刻,活跃的教学。
二 引用名言,积累理解。
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后,将课文中的人物品质用一两句话进行赞美,调动了学生语言积累,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扩展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最后非常机巧的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句名言,?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在琅琅读书声中,不仅点明了全文的意旨,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而且势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三 体验感受 扩大阅读。
?勾画总理行为的词语,并以其行为为榜样,进行课外资料的阅读训练,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中加深了对总理的全面认识。读后的谈感受中,用自己的实际与总理工作对比, 进一步感受了总理工作的劳苦。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其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⑴老师修改了什么?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a 交换作文: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18
3.全班交流。a 指名朗读作文。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2.积累革命诗歌。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第四单元 外国名篇名著
教材解读: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安徒生、泰戈尔、契柯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事业,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略读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
教学时间: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14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得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19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 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配乐导入,渲染了凄凉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一开始,我利用音乐和自己的导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大年夜,乞求别人买她的火柴。可是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结果,小女孩冻死了!──可怜的小女孩!同学们呼之欲出!整堂课,就在这样悲伤、凄凉的氛围中进行。 二、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四、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通过课堂写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理解,还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与洗礼,懂得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懂得爱并珍重爱,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实属不易!
第15课 凡卡
学习目标: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