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之前先放两段日记上来,回去再详细讲一下这个词频统计,我觉得词频统计非常重要。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通过原典法学习有声书已经快两个月了,最开始听的是原典论坛推荐的《飘》,听了两天觉得理解度较低,就听不下去了,虽然他们说最适合原典法的材料是那些自己能理解20%左右的材料,但我还是喜欢理解度在80%左右的材料。所以我就选择了《公主日记》,觉得非常适合我,语速跟美剧比起来要慢很多,而且朗读者安妮海瑟薇的声音简直太好听了。所以我很愉快的就听了两遍。(我没有按照321X的步奏来,因为我总是喜欢听新鲜的东西,刚开始听绝望主妇的时候,五六遍下来虽然再也不会忘,但却再也不想听了)后来我又听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小王子》《谁动了我的奶酪》,要说效果吧,看不出来,但毕竟只听了两个月,现在正在听《苏菲的世界》。听完了再来记录吧。2013年10月27星期天今天非常高兴,在我们本地英语群加了一个英语专业的朋友,跟他聊过之后,他说我的口语比他绝大多数同学都要好,不相信我只学了那么短的时间。真是太高兴了,看来这一年多没白学啊,以前我都是自己练习口语输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得怎么样,今天是第一次跟人用英语聊天,而且一聊就是三个小时。这种感觉太爽了~~看来走二语习得这条路,真是我明智的选择啊!上次写日记时,我正在听《苏菲的世界》结果没有听完,一是不太感兴趣,二是考虑到narrowinput,所以还是听典友们推荐的《哈利波特》好了,毕竟《哈利波特》是一个系列,很容易达到narrowinput的效果。目前听得还比较顺,自己对故事也比较感兴趣。通过词频统计,哈利波特七本的总字数是1122208,不同的词汇是22172,我之前学过的绝望主妇,三季不同词汇是9000(都是还原为原型后的数据),虽然这9000词汇我不可能都达到了最小脑冲击的状态,(部分词汇出现频率很低)但出现在情境之中还是很容易理解的,通过词频统计,可以分辨出材料的难度,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听的材料,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为什么词频统计很重要呢?因为zipf定律。相信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的用户只使用20%的功能……20%的用户贡献了80%的访问量……你知道我在说“二八原则”是的,没错!zipf定律就是词频结构里的二八原则,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Zipf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根据这个定律,相逢的单词会再相逢,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那些单词学了会忘,只要你一31直学下去,高频词汇就会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语境下反复出现刺激你的大脑。还记得我前面说过吗?一个单词只要在不同的情景下出现30次,你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以此看来,先掌握高频词汇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做法。如果你的词汇量在3000左右,你在通过美剧学英语,其中一集,出现了80个生词,有20个生词是排在词频结构的7000以后,有10个单词排在词频结构的10000以后,还剩50个单词是在3000-7000之间的。如果你掌握了以上信息,你是不是应该更关注那50个较高频率的单词呢?如果你遇到一个频率在7000以后的生词,大概理解一下就行了如果你遇到一个频率在10000以后的生词,甚至可以直接忽略这就是词频统计的用处之一,因为语言习得的过程是全方位的、有机的、朦胧的、难以监控的,但有了词频统计助阵,会让你的习得过程稍微清晰一点,不那么迷茫。试想,你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句子,里面有一个难以理解的生词,你查了半天才搞明白,勉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词在一年之内再也没有出现。你下一次再遇见它的时候,早就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更不用说建立什么语音思维了。单词若只如初见,陌路相逢无旧念!是不是有点悲凉的赶脚?仅仅是一个单词都能耽误我们时间,扰乱我们心绪,那要是长期这样不加分辨的学下去,会造成多大的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呢?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做多了这样的无用功,导致了低效率,最终导致了那么多人放弃了英语。所以,细节决定成败。词频统计还有一大用之处就是,可以监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你可以把自己所学过的全部材料的文本汇集在一起,做一个词频统计。哪些词汇出现了多少次,自己大概掌握了多少词汇量,一目了然。而且也可以根据词频统计做学习计划,比如我就曾经统计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词频结构。太难!马上删了,继续搜寻适合我的材料。我前面谈到的:“我可以采用任何难度的材料,并且达到可理解性输入。只要我拥有一套生词过滤机制。”其实这个生词过滤机制,就是把哪些难以理解的俚语,那些罕见的生词给过滤掉。从32而高效的掌握哪些高频词汇。这套过滤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词频统计来助阵的。因为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生词,我们自己是没法判断它的使用频率的,尤其是没法判断它在当前材料中的使用频率。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你细心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值得注意。语言习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像我前面说的一样,需要集合各方面的能力,资源搜索,信息获取,判断是非,软件安装,音频切割,视频转码,还要经过各种试错,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习得系统。所以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听就是了。听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到是不是可理解的,是否应该查生词,怎样查生词,英英双解还是查中文意思,是否属于狭窄输入,兴趣程度如何,口音是不是适合学习。先听在看还是先看在听,先听再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先看再听又是基于什么原理,什么时候先看再听,什么时候先听再看,听新闻材料与生活类材料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可以阅读?阅读什么类型的题材最好?用什么软件以及什么方式来阅读?以上问题我在帖子里详细说了一部分,其他没谈到的,慢慢来吧。2013年11月16星期六《HarryPotter》听了三本,并不打算继续往下听了。通过这几个月有声书的洗礼,我感觉进步很明显,以前不敢尝试的原版材料现在都可以听了。对我来说,就像储藏着人类文明与知识宝藏的大门就在我面前,而我手里有钥匙。所以像HP这种娱乐性比较强的小说,还是先放一边去,是时候用语言来学习知识了。很久没在外面吃东西了,因为贵,吃不起。今天一大早起来,出门奢侈了一次,吃了碗炸酱面,还加了个蛋。算是犒劳自己,因为我感觉学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可以告别第三阶段了,所以今天也打算在此记一笔,总结一下自己是怎么一路走来的。第一阶段,新概念,走遍美国,罗塞塔石碑建立基本英文思维第二阶段,ETP,罗塞塔石碑,老友记,绝望主妇AJhoge,Englishpod内化语法,词汇增长。第三阶段,绝望主妇,以及很多有声书前面的学习过程都记录得非常详细,就不赘述了,今天主要记录一下自己是怎样通过有声书学习的吧。学习有声书,要有文本与音频,网上都有,能不能找到看自己的资源搜索能力怎么样了。实在没办法,可以上淘宝买。节约时间嘛,时间也是成本。用少量的金钱换取大量的时间,非常值。你还需要一个插卡小音箱,我一直不推荐用手机听英语,因为在我看来,太业余了,真正下狠心学英语的人,怎么可能不备一个插卡小音箱呢。我自己都用坏了两个插卡小音箱,33为此我非常骄傲。(其实也不是全坏了,只是按键不灵了,或是电池不给力了)。用插卡小音箱非常方便,音效很好,公放不伤耳朵,还可以快退快进,像我现在每天听四个小时,如果戴耳机听的话,还要不要耳朵了?文本我最早是放在电脑里的,有听不懂的部分就回来查,太麻烦,效率低,后来我发现有个叫多看的阅读软件,非常方便,于是就弄了一个平板,装了多看,把所有有声书都导入进去。可以一键取词,搜索单词,还有真人发音,非常方便,。所有我现在的学习方法就是1.听一遍音频2.看一遍文本3.再听音频4.再听音频第一遍听音频时,如果理解度是50-60%第四遍听的时候可以达到80-90%这就够了。这一套听与阅读相结合的模式我是非常喜欢的,我已经上瘾了,因为我本来就喜欢阅读,这一年来,我除了学英语,也在大量的看其他各类的书籍。如果你不喜欢阅读,那这套听有声书的模式也许不适合你,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呢。加油,我听书去了。可理解性输入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1.可理解2.输入在实战中,我们是应该是先输入,还是先理解,或是同时进行?再往下看之前,我希望大家自己先想一下一.只理解不输入就拿美剧来举例,现在不看美剧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英语能力都很差,因为他们在看字幕。所以他们做到了第一个环节,可理解。但缺乏第二个环节,输入量。大量事实证明,只有理解,没有输入,是不成的。应试教育也是一样,大家背单词,学语法,都是基于可理解的范畴下,但输入呢?几乎没有。虽然老师也在说要多听,但具体怎样听呢,绝大多数老师没有语言学基础与实战经验,所以她们不懂是正常的。她们让学生多听,也就是多输入,但输入的内容跟平时“理解”到的内容不一致。所以两边都是无用功。二.只输入不理解那只输入不理解呢,这样成不?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只理解不输入的情况,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很多案例,但是只输入不理解,有这样的案例吗?有人会持续的输入一两千个小时的陌生语言而不去理解的吗?我反正是没见过。所以我们只有用漏屋老师例举的阿拉伯电台,阿拉伯会议来假设这一现象。如果给你一个收音机,里面是阿拉伯电台。你一直输入,持续不断的输入。你最终会听懂阿拉伯语吗?不会吧就算听个十年你也不会懂的。因为这些声音对你来说是无意义的。34以此我得出的结论,可理解,输入,缺一不可。我们再来看看在实际母语环境中,母语者是怎样习得语言的,是先理解先输入?还是同时进行?据我观察发现,应该是先输入。我不认为几个月大的小孩子能够先理解到什么,她们都是先输入。先听了大量的mamababa的发音,并且记住了这些发音,然后再根据父母的反馈,慢慢意识到mama是什么意思,baba是什么意思。儿童语言学家们研究发现,儿童有能力过滤掉自己不理解的语音信息,只保留自己能够理解到的语音信息,以帮助他们准确的抓住声音所传达的含义。而不会因为听不懂陌生的语音信息产生烦躁抵抗情绪。我发现成年人也是一样,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日常对话其实是有很多语法错误的,就连外景主持人在报道现场新闻时,都会有大量的语法错误,而在我们实际交流中,语法错误更是成出不穷,只是大家都不易发觉,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不在乎这些,它们只抓取它们可以理解到的那部分内容。如果你经常说英语,经常跟人用英语交流,你会有更深的体会。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过滤机器。但无论如何,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远超儿童,所以当我们在听“陌生不懂”的语音信号时,非常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听不下去。烦躁情绪来源于没有反馈,听不懂怎么会有反馈呢?而我们的大脑有个机制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在听一个听不懂的声音,没有反馈,大脑就会认为你在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你产生烦躁情绪。儿童呢?尤其是一两岁的母语者,对他们来说,陌生的语音刺激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因为自己的语言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不会有排斥,加上小孩子本来对什么都好奇,你跟他说十句话,只要她能理解其中一句,她也就满足了,以她们当前的认知能力来说,这点小小的反馈,够了。所以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小孩听不懂,也不烦躁,继续听。这个时候她们就有了输入。即便是不可理解的输入,也是输入嘛。那这样的输入,对其语言发展有帮助吗?有。听阿拉伯电台,只有输入,没有理解,是不是做了无用功?并不是,试想,一个输入了一年阿拉伯语音的年轻人(不可理解的输入),跟一个完全没有输入阿拉伯语音的年轻人,两人一起学阿拉伯语,谁能学得更快更好?当然是第一个年轻人会学得更好。我认为不可理解的输入,也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语音刻模”,这也就是为什么原典法一再强调聆听先行的重要性。徐老师要求学员要像小孩一样,静心聆听,排除干扰,规避负面情绪。这也做正是为了“语音刻模”。要刻得一脑好模,就应该像小孩学习。有了一脑好模,再把语音与语义建立连接,也就是再通过here&now的情景,把刻好了的模附上含义。这不就成了吗?35
我只用了两年时间自学英语,成功逆袭,彻底改变人生 - 图文(8)
2025-10-06
我只用了两年时间自学英语,成功逆袭,彻底改变人生 - 图文(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