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学美剧的时候,是小花这种状态。i=2m=7g=4刚开始i=3m=7g=3学了十多集后i=4m=7g=2学完一季后i=5m=7g=1学完三季后要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有一个方法很重要,那就是自己设立难度过滤机制i=2的时候,难度超过4的内容,我都是直接过滤掉,不在乎理解度,抓住能理解的,不能理解的抛掉。当你能够熟练使用这个过滤机制后,你可以选择任何感兴趣的,高难度的材料,同时高效率的吸收。因为即便材料难度再高,里面也有可以让你i+1习得的内容。这就是很多人在得知“可理解性输入i+1”后,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i+1难度的材料的原因,哪有那么多i+1的材料啊,但我们可以从i+10里面提取这些1呀。只不过剩下的9会让人煎熬,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难度过滤机制了。我一再说,迷失的单词迷失了,相逢的单词会再相逢。只要你一直在这片英语森林里游走。不要在意那些被你抛弃的单词,如果它真的爱你,一定会回来找你的。而那些一辈子只见两三面的单词,不认识也就不认识,没必要花精力去搞懂它,你搞懂了它,它也不经常回来。最终你还是得忘记,关键是!当你在照顾那些“高冷”的单词短语时,它们的绝情也许会让你心灰意冷,当你心灰意冷时,你就会忽略了那些真正爱你的,经常围绕在你身边的,你可以随时用到的单词们,它们才是你应该用心照顾的。以上框架只是一个材料选择的抽象说明,教大家怎样为大脑提供足量i+1语音流,更复杂专业的的语言吸收机制我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找论文看。我举这个例子只是帮助你们更好的理解。语言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个全方位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资源搜索能力,电脑基本安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归纳统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有效监控进度和反馈的能力,忍受孤独的能力,还要抗嘲讽。呵呵,不是那么简单的。各位加油~磨耳朵龙飞虎说过,学习语言,需要泡脑子。龙飞虎通过二语习得,六个月就能流利使用中文交流了。他针对于语言学习,还上过ted演讲,大家可以去找找,关键词“如何在六个月内学会一门外语”。他每天花在中文语音输入上的时间是十个小时,所以以两千小时来算,也差不多。他提到泡脑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磨耳朵~用英语语音流磨耳朵,这是把自己大脑里已经固化的听觉神经元从新激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磨耳朵的语音流一定要是清晰的,高质量的,声线好的,杂音少的。可以在学习材料的同时磨耳朵,也可以单独选择材料磨耳朵。一般来说,磨耳朵需要两百小时,两百小时后,你就会发现,以前朦胧的英语在你脑袋里是那么的清晰,每一个音节你都能听21明白,这种感觉真的是太好了。这个时候听英语就会变成一种享受。所以听不清和听不懂是两回事,很多人认为自己没听懂,查了中文,再回去听,还是听不懂,为什么?因为这不是听不懂,而是听不清,遇到这种情况,继续磨耳朵吧,还没磨够。我磨耳朵的方式,就是通过美剧,反复听,精听。没有采用其他材料,现在想想,如果采用其他材料,比如有声书,那效果应该还会好很多。另外,我不推荐各位购买龙飞虎的课程,他自己是通过他的课程学出来的吗?不是,那你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呢?他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可以找到here&now的环境,因为他是“爷”很多中国人都想跟老外混,为了跟老外交流,也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愿意降低自己的语速,用跟小孩子说话的方式去让老外明白。他泡在中国半年,每天十小时的可理解性输入?你去美国能做到吗?有哪个老外会对你这样好?两三句没听懂,人家就不搭理你了。所以他这套课程怎么样,自己琢磨吧。既然说到这,我顺便教大家一招,只需要两点,就能判断,任何培训机构,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以及任何付费的教材,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你学好英语,那就是:1.看它是不是可以给你提供足够的语音输入。2.这些语音输入是不是你可以理解的。2013年3月22日星期一今天一定要来记录,因为在学习方法上有了重要的改变。我摸索出一套新的理论,结合前面的“泡妞原理”,与“最小脑冲击量”我认为之前的“少学习,多复习”这样的方法并不科学,效率也非常低,下面我详细讲讲。暂且称这套理论为“多情节理解”我曾经探寻语言学习方法时,翻墙到过国外某视频网站搜寻语言学习方法,看了其中一个视频,一位女士说要永久记住一个单词,必须是在不同情景下记忆三十次,当时由于对语言学的理解不够深,听了便听了,没有多作思考。我在学习语言时,总是更喜欢学习新的材料,而不喜欢复习之前学过的材料,新鲜带给我激情,复习却让我觉得枯燥,从“情感过滤”来说,复习并不是一个高效的模式。仔细看看小孩是怎么学习词汇的,绝对不是在同一个场景下就把词汇学会了,这一点带小孩的家长可能理解更深,人的生命可以算是一种运动,永远不能停止的运动,永远向前。(死后另说)这样的运动方式,带给我们什么呢?带给我们新鲜,我们永远无法活在完全相同的情境下。即便你是深度宅,你每天只上网,窗外传来的声音跟昨天不一样,你自身的状态跟昨天不一样,电脑弹出的新闻跟昨天不一样。你依然完全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而母语者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掌握语言的。学习者很难做到这一点,学习者容易在重复的环境下学习单词。我要二语习得,我自然就要像母语者那样操作,而我前面的操作方法显然错了,我前面少学习,多复习。这的确是22“学习界”的首选方式。但我忘了我在习得。所以作为语言习得者。我得改了。怎样改,结合前面的“泡妞理论”“最小脑冲击量”我认为这个改变可以很合理,可以做到高效率。要谈到改变,我觉得有必要再普及一下“最小脑冲击量”,我们在习得单词的时候,其实连同单词附带的条件也一起储存了下来,这些条件作为“信息点”有利于帮助我们记忆单词,这也就是为何,听电影的理解能力远不如看电影,因为电影剧情与情节就是我上面说的“信息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单词。就像“东方升起的**”红太阳,对吧,“东方升起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点”这样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一旦离开这样的条件与信息所给予的提示,会很难记起来曾经学过的单词,这是因为“最小脑冲击量”不够小,你需要一定的冲击量,来帮助你记忆这个单词,随着你对这个单词的熟练度不断提高,需求的“条件与提示”的量越来越小,最终达到“最小脑冲击量”。所以这个“最小脑冲击量”是一个最佳的状态。而我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多的条件,直到不需要条件也能把单词瞬间想起来,达到“最小脑冲击量”的状态。否则你在某个情境下理解记忆的单词,突然换到另外一个情景下出现,你能瞬间反应过来吗?反应不过来就听不懂了。这便是为何,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情境下记忆单词,而不是在同样的情境下反复复习。这种理论,是基于“自然习得”可理解性输入下的单词记忆理论,不适用于死记硬背单词,死记硬背不需要情景,背会了就是会了,误区在于“不会用”表现在:在一个句子中,能够听懂每个单词,却理解不到整句话的含义,自己也无法用这些背会的单词组织出来地道的语言。(以上前提是假设背会的单词不会忘的情况下,算上遗忘就更惨了,总之背单词是死路一条。)而自然习得必然需要情景,单一的情景却又带来局限,所以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在多情节下理解性输入,narrowinput。总结:因为本人遵循二语习得原理,所以一切战术均以母语者的学习方式为主。能遵循的就遵循,不能遵循的,尽量遵循。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坚信“多情节理解”是自然之道,结合“泡妞理论”,以相同的时间,达到最高的效率。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原典法。今天才知道这个论坛,群里面有朋友再谈论,所以我去看了看。下了一本免费的PDF《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读了一下。感觉不错首先,原典法讲究的是聆听,以听力输入为主,也认为把耳朵打通很重要,同时,书上也给出了很多成功案例。都是作者徐老师自己的学生。看完这本书以及论坛的一些讨论贴之后,感觉非常好,因为原典的存在,更加坚定了我对这套学习模式的信心。徐老师通过大量研究,把语言习得机制讲得很透彻,看完了那本书就会知道:为什么背单词没用为什么学习语法不能帮助提高听力与口语能力,听力输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短期记忆是怎样通过语音回路加工成为语言记忆的,为什么聆听是最重要的环节......23如果说漏屋老师把语言学普及得最全面,徐老师就是把语言学讲得最深刻。但徐老师这本《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并不好读,据多名网友反映,此书写得太复杂、太学术了,看不下去。幸亏我在接触到原典法之前研究过语言学,也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没觉得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而且很多地方还能找到共鸣,虽然知道大脑在不停的加工语音流,但不知道它具体是怎么玩的,在看书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难怪.....哦怪不得我在听的时候有这种感觉原来是因为......总之,对于我这种迫切想把英语学好的屌丝,此书我读得很嗨。在科学性这方面,在“道”这层面,原典是没有问题的but......具体到方法、具体实战战术。我就不确定了。我分析了一下:徐老师提出了一个321X概念,3裸听三遍,2看两遍,1裸听一遍,x自己看着办,可以再看一遍,可以再听一遍,也可以读一遍。我这么久以来,采用的方法是:边看边听2-3遍裸听3遍(我前面的帖子有写)按我自己的方法来,效果不错,那要不要按照徐老师的方法来呢。徐老师不认同可理解性输入,认为不管听不听得懂,都应该听,让语音流大量的刺激大脑听觉神经。这也是为什么321x,首先要听三遍的原因。而且原典法推崇的是听经典有声书。我现在美剧听得挺好的,要不要换有声书呢......绝望主妇三季听完再说吧。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绝望主妇学到第二季15集来了,并且还全部复习了一遍,相当于两天一集,我感觉自己到了一个“平台期”,所以感觉奇差,近两个月以来感觉不到进步,这是我学习英语以来,第一个平台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渡过去,真的很难熬。到时候渡过去了再来汇报。今天我要记录一下我对语言学习的理解,“我们都在学英语,你是在学语言还是在学知识”。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英语学习路上的分水岭。下面我详细说明,英语语言学习者与英语知识学习者的区别。语言学习者:以英语这门语言为主要学习目标,追求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目标参照母语者,比如我本人自学三年的话,我的目标应该是语言组织能力的运用自如,超过三岁母语者,参加语言能力测试得高分(不经培训),比如雅思托福。知识学习者:追求词汇量与专业性的英语知识,并不在乎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能力,追求24新闻报刊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这种学习者的特点是,词汇量广,阅读能力强,听说却占下风,其语言组织能力远远不如三岁母语者。参加语言能力测试得低分(不经培训),雅思托福。我认为,英语知识学习者是传统语法翻译法学习的受害者,一般人过了四六级就没有继续学下去了,完全谈不上语言能力,而很多牛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继续刻苦的学习,学到后期,可以说阅读能力极高,语言能力却不见长进,我遇到很多这样的案例,下面我举两个例子。1.漏屋群里的有一位朋友,去澳大利亚留学之前,雅思6.0分。在澳大利亚学习六年,期间不断学习英语,六年后雅思6.5分。他说到了澳大利亚,学的东西都比较专业,自然没有时间去学什么语言,都学知识了。2.钟琬婷,初三年级的小女生拿到雅思综合分8.5(满分9分),其中阅读、听力、口语单科都获得了满分。琬婷的成绩是迄今在全国出现的最高分。这个小女孩从零基础到8.5分一共才学了六年。对比性很强的两个案例,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结合你身边的例子,你是更愿意学习语言还是英语知识?是先学习知识再想办法提高语言,还是先学习语言再以语言为载体来获得知识更靠谱?话说回来,后者恰好是母语者的学习方式。语言学习的确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现在看到以前记录的日记,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初的煎熬。因为当时到了一个“平台期”,也有人称之为瓶颈,是非常让人绝望的,我也看到很多人在这里选择放弃。我没有看到任何学术资料证实平台期的存在。但我却真真实实的能感觉到。根据我现在的经验来看,平台期不止一个,会有很多个不同阶段的平台期,水平越高,平台期越难以渡过。我当初是大概三个月没有感到任何进步。而且还是在平均每天三小时的听力输入下,所以很难熬。可想而知,那些每天只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听力输入的朋友,或者根本没有听力输入的朋友,他们的平台期,会耗时多久,才能渡过呢。遇到平台期,不要怕,保持输入量,或者增加输入量,用时间换空间,一定能安全度过的,不要怀疑自己的大脑,只要你持续提供听力输入,他就在不停的成长,看不到进步是正常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我就是大概在写了上面那篇日志的一个月后,发现自己突然能够听懂好多,让我惊喜了半天。所以,在路上的朋友,不要灰心。坚定你的意志,为什么在中国,英语好的人那么少呢,首先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走了弯路,所以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十年几十年……而在正确道路上前进的人,因为没有经验,没有前辈指导,不知道平台期是怎么回事。所以一遇到平台期,就傻眼了,最终选择了“捷径”当发现“捷径”是一条死路后,因为失去了动力,便从此放弃了英语。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如何选择材料,这应该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了,前几天给漏屋老师写了邮件,漏屋老师给我回信了,主要指出,如果不是零基础开始学,最好不要把学习过程当中的“阶段”看得太重。另外在材料的选择上,兴趣最重要,如果自己喜欢,同时也能听懂七八分,也就适合作为习得材料了。对待材料的方式比材料本身更重要。所以就一二三阶段的学习材料,根25
我只用了两年时间自学英语,成功逆袭,彻底改变人生 - 图文(6)
2025-10-06
我只用了两年时间自学英语,成功逆袭,彻底改变人生 - 图文(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