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4)

2025-07-17

课文前 3段的逻辑关系是:

第 1段:描写温带和亚热带的四季景象,暗示物候与气候的同步关系。 第 2段:引出物候与农事的关系。

第 3段:正式提出“物候”与“物候学”的科学术语。

——弄懂了什么是物候与物候学,再来反观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更清楚文章“由现象到科学”(科学,是对现象的归纳提炼与理性认识;我们这里避免用“从现象到本质”的套话)的说明顺序,也才能体会这种顺序对于外行读者的适切性(引发兴趣、明了意义)。

读完以上 3段, 学生应该清晰地明白一点:“物候”的背后是“气候”,物候的早晚,取决于气候的冷暖(气候的另一重要方面——“干湿”问题,文章没有涉及)。这就是文章 11段所说的:“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弄清“候”的含义(时节、征兆、观测、预测??),把气候与物候的关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遗憾的是,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深究“物候”的准确含义,深究以上三段话的逻辑关系。仅仅在“描写生动”上做文章,却不知生动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怎能叫读懂说明文呢?对“物候”的认识停留在似是而非的感觉上,又怎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用非科学、反科学的态度来读科普文章,要说培养科学精神,何异乎“缘木求鱼”?

再来分析课文 7-10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 有的教师归纳为:

?

纬度; 2、经度; 3、高下; 4、古今

这 四个因素,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我们认为,以上教学内容,仍属“无效教学”。无论四个因素,还是说明顺序,还用老师讲吗?学生自己不是一眼就看得出来吗?

真正的教学难点,是这四个因素的具体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以第 7段为例进行分析:

( 1)首先是纬度。( 2)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3)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4)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5)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6)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7)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天。( 8)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6

这段话一共有 8句。可通过探究句间关系来把握文意。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句子结构关系的示意图。学生们可能有各种画法,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如此构图的原因,从中发现句意理解上的问题。

比较正确的结构图是:

( 1)总说“纬度”——( 2)一般情况 ( 3)特殊情况——( 4)总说“大陆性气候” ( 5)冬夏

( 6)早春晚春——( 7)举例 ( 8)总结

这段话理解的关键是:句( 2)是说纬度因素影响物候的一般情况:在北半球,越往北气温的回升越晚,春季的来临越晚,春天的物候现象也出现越晚。这一道理不难理解。难的是第( 3)句话,作者用“值得指出的是”,把本段重心放在了特殊情况:“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这句话本身就很费解,因为说到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时,涉及到了两个变量:纬度、季节。阅读时,可以先把“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括起来,把句子简化为“物候现象南北有差异”,这就是第( 2)句已经说清楚的纬度因素;再单独琢磨“季节”因素是怎样影响“差异日数”的(这就是信息理解的策略,或简言之“读书方法”)。如果学生对这句话一时理解不了,也可以先搁置,通过下面的举例辅助理解(这就是“举例子”说明方法最实际的作用;这也是读书方法的训练:当复杂抽象的句子难以理解时,要善于借助例子来理解。)读了第( 7)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句( 4)总说“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然而,“冬冷夏热”似乎还不足以揭示“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也不能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的原因。句( 5)说冬夏季的气温特点;句( 6)说“早春跟晚春不相同”。至于冬、夏、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文中不得而知。句( 7)是句( 6)的举例,句( 8)是句( 6)是总结。为什么“华北春季短促”,我们依然不得而知。

以上分析表明:作者仅仅告诉了我们“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的现象,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原因。因为,要想弄清其原因,需要更多的气候学知识,而这,超出了本文浅显介绍“物候学”的写作目的。如果学生有探究的兴趣,不妨建议他们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或借助地理课上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质疑:作者在这段说“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但实际上,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华北春季短促”等原因,是否与“季风性气候”有关呢?

而无论是作者说的“大陆性气候”,还是我们深究的“季风性气候”,都已超出了“纬度”因素。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句( 3)才是本段的焦点句,那么“纬度因素”的概括就显得过于简单了。——这就是对文章的批判性解读姿态。

17

用同样的方法细读文章第 8段,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本段实际上讲的是“海洋对气候的影响”,而不是“经度”问题。只因我国东部面向海洋,近海与远海地区的差异,就表现为经度差异。于是我们对作者的概括,进一步产生了质疑。

细读文章第 9段,与第 7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段话的焦点句都在第( 3)句:考虑特殊情况。因此,切勿以为抓住了段首句的关键词“纬度”、“经度”、“高下”,就算读懂了这几段话。

在基本读懂 7-10段各段语句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深究四个要素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按照从主要(“纬度”、“经度”、“高下”)到次要(“古今”),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呢?首先,气象学研究的主要是共时性的空间问题,历时变化当然属于次要因素。其次,从气候的成因来看,纬度、海洋、海拔,是影响全球气候的三个主要原因,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依次递减。而各段的说明焦点,也都紧扣着我国的气候类型和特点来展开。还有人指出,“古今的差异”不能与前三点并列,所以作者用“此外”点开,老师可以在此处提问:为什么不列为第四个因素?

一次听课结束时,我对几个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我问学生:

“为什么南京的桃花比北京早开 20天,而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天”?

学生数人讷讷,只会说“因为南京比北京的纬度低”。也许我的提问超出了本文提供的信息,于是换个问法:“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们也不能马上说出“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信息都没有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18


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担当制度之完善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