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2)

2025-07-17

2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好奇、探索、求真、严谨??)。

优秀的科普文章,对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技爱好,历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训练,还是要靠理科来完成;语文课上阅读科技文章,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

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我们就要思考:科学精神与科学的思想方法,指什么?有哪些具体内涵?一般说来,有这样几个要点:注重观察、讲究实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人教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有相关的知识短文可供参考。

3 、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

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苏州园林》、《说屏》等),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

介绍科学知识或自然现象的事理说明文,同样存在人文内涵。例如《向沙漠进军》与《旅鼠之谜》,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

4 、怎样处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和顺序,是为理解信息服务的;说明顺序的教学,更是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的操作要领,我们将在下一节例说。

5 、文学性语言的品读,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引用、修辞等。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再如教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体到每一处文学语言,都可以联系科学知识的说明效果来分析。如设问、间隔反复、排比段,单单辨认出修辞方法是不够的;倘若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快速找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不就可以反过来体会“设问”、“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为科学性”服务的含义了吗?在一位老师的课上,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讲明了“设问”,接着让学生寻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利用设问句快速跳读课文、寻找和勾画关键信息,而是仍然从课文第一句慢慢找起,这当然读不完也找不全,等到其他同学已经说到第三条原因时,他才恍悟要利用设问、跳读课文。当时,教师为什么不加以方法指点呢?她开头讲的“设问”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节 说明文教学设计例说

6

为了训练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技能,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的有: 1 .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画图表,提取与整合文章信息。

2 .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说明顺序的把握。如,看图说明某座石拱桥的结构特点;《看云识天气》,对照各种云的图片说明其形态、色彩、位置和预兆的天气。或者反过来,根据文字绘制图片。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 “ 拱 ” 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 “ 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 ” 。待学生说出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 ” 、 “ 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 ” 、 “ 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 ” 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 “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 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 “ 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 ” 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 “ 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 ” 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 “ 几乎 ” 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3 .角色模拟,如阅读《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口述“我是一朵__________的云”,说明自己的特点。

4 .比较阅读,如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

???????????????????????????????????????

《中国石拱桥》教学研究( 介绍事物的科普文章)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理解难度不大、思路结构清晰的说明文,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提炼哪些教学内容呢?

? ? ? ?

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并准确读懂说明的信息?

怎样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是本课最突出的说明方法)? 怎样梳理文章的思路层次,进而准确概括说明顺序?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

怎样准确概括事物特征?

课文前三段,介绍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有的教师(包括教参)归纳为:“ 桥洞成弧形,形式优美,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这样的话语缺乏概括性,石拱桥的特点到到底有几个呢?又有人说成 4 个:“ 桥洞成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但“桥洞成弧形”不是与“形式优美”重复吗?

7

以上概括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注意第 2 段的递进复句: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不但”分句,就是对课文第 1 段的概括。教师可以抓住此句问学生:能不能省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能不能将两个特点前后颠倒?分析:两个特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先写形式,写桥给人的直观印象,人们从它的外形,进一步了解它内在结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文章第一段是写外形,第二段写结构坚固。因此,从所写的内容到行文的顺序, \不但 ?? 而且 ??\两个特征的先后次序也不能颠倒。——这就是训练学生通过细读语言把握内容要点和写作思路的技能。

有的老师让学生细读第 3 段,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们找的是: 有悠久的历史;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老师对这些回答一律认可,并以板书形式肯定。这又是忽略了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事实上,“到处都有”是从空间角度补充说明“历史悠久”;“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则是一句评价,不能算做特点。总之,第 3 段集中说明的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只是突出了一个特点:历史悠久。

总揽文章前三段,可以得出结论:作者由世界石拱桥说到中国石拱桥,由形式(优美的弧形)说到结构,再到历史,一共说明了三个特点。

再来看第 4 、 5 段介绍“赵州桥”的文字。一位老师这样给学生概括:

介绍赵州桥时,作者抓住它的 两大特点:(一)不仅世界著名,而且是使用到现在最古的桥。(二)桥形雄伟,设计科学,施工巧妙。作者又 列出了四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高度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显然,以上概括再次表现出思维的混乱。教师所说的两大特点,在逻辑上说不通,只是对文章语句的零碎截取。实际上,作者在第 5 段已经清晰地说明了四个特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读懂这四个特点,进而提炼和概括出四个特点的说明顺序:(一)大拱(独拱);(二)肩拱;(三)拱圈;(四)美观。一、二、三先说结构坚固(设计和施工都保证了坚固),最后再说形式优美。这是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作为实用建筑,其结构的坚固是首要因素),说明结构的三点内容中,也是由主到次的顺序。

再联系第 4 段的主要内容,可发现赵州桥的说明顺序是: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正是对课文前三段介绍的中国石拱桥三特点的照应。

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往往蜻蜓点水,看似让学生抓住对象特点、梳理说明顺序,但没有进行严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致使学生读得稀里糊涂。更糟的是,有的教师自己对特点和顺序的理解就是肤浅而混乱的。

关于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还可引申探讨茅以升在本文创作谈中的一句话:“ 本文在大量史实中,用‘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来 概括古代石拱桥技术上的成就,这是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4 年)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 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吗?首先,既然是“ 古今中外桥梁以及任何建筑所一直追求的目标 ”,又何以成为中国石拱桥的独特之处呢?只是因为它在这三方面的成就突出吗?其次,如果这三点确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那么作者写作本文,为什么没有围绕这三点展开呢?

怎样读懂说明的信息?

8

比如第五段“赵州桥”的说明,可以提问学生:肩拱设计的好处有几点?拱圈是什么?是与河流垂直的还是平行的???这些提问都旨在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桥的结构,而不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怎样教学说明方法?

本文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做描述”等方法可从略处理。“举例子”的方法,应该怎样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

作者为什么列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这一点,我们很少看到教师深入分析,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是举例子,因为这两座桥最有名。实际上,作者选择这两个例子的首要原因,是把它们作为“独拱桥”与“联拱桥”的代表来介绍的;之所以说是“首要原因”,还是因为“结构”是建筑物的首要因素。

? 这两座桥的说明内容,是怎样与开头三段所说的中国石拱桥总特点相互照应的?两座桥各自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更少有教师特别关注。

总之,教“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就要揭示个例与总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选例的典型性。如果不涉及这些问题,仅仅告诉学生“这是举例子”,又有多大意义呢? 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探究: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文章还应该用什么方法?比如,第 2 段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比较早”究竟是多早?这就需要跟其他桥梁形式做比较。有关资料表明:在各种桥梁形式中,拱桥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最早发明的桥梁形式是梁桥、浮桥和吊桥,拱桥在结构力学和建筑材料方面的优势,很晚才被人们发现。而且,茅以升在本文的创作谈中也明确指出:“ 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4 年)。这样看来,课文所说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就缺乏依据。另外,第 3 段说“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也应该建立在与其他国家的石拱桥历史相比较的基础上。比如说“赵州桥”历史悠久,不能仅仅用“ 修建于公元 605年,到现在已经 1300多年了 ”的所谓“列数字”的方法,因为年代本身不能说明问题,而且很多读者对年代缺乏感觉,假如这样说:“ 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它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 ”(潘洪萱《中国的桥》),这样的“做比较”才能更好地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

怎样准确概括说明顺序?

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说明顺序,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的教师根据文章思路,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又有教师说本文运用“总 - 分 - 总”的逻辑顺序,这都混淆了行文顺序与说明顺序。

我们认为,说明顺序,是针对所说明的特定事物或事理而言的。以第 5 段说明“赵州桥”为例,有人归纳为“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都不确切。实际上,要分析第 5 段的说明顺序,必须把作者所说的“四个特点”真正读明白,才能发现

9

“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换言之,阅读第 5 段,把四个特点一骨脑说成是“具体”,等于什么也没读。因此,说明顺序的教学,是和信息提取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再如比较阅读说明赵州桥与卢沟桥的段落,让学生思考“两座桥各自的说明顺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也是信息理解与说明顺序的整合。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

千姿百态、美伦美奂的石拱桥图片,都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讲到赵州桥,还可引用河北民歌《赵州桥》,感知该桥的历史悠久、建筑成就,以及民间的热爱和传奇色彩。

对于文章第 9 段所分析的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以进行批判性阅读。比如:“首先”(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制作石料工艺精巧,起重吊装办法独特)和“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两条原因是否重复?“再其次”说我国富有建筑石料,我们要追问:如果仅仅因为富有石料,那为什么我国的宫殿房屋多为木质而少石质?相比之下,西方的很多著名建筑(如神庙、教堂)反而多为石质。这一点,就可以适当拓展,思考建筑质料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建筑的文化内涵,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劳动人民的智慧”。茅以升在本文创作谈中写到:“ 石拱桥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当然还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种修缮传统又往往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 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如果抽掉这些生动史实,则不仅内涵空虚,一两座孤立的躯壳,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 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4 年)可见,要想真正让学生感受石拱桥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在文中更为仔细地捕捉信息,并补充适当材料。 此外,第 10 段在文章结尾说:“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学生是否可以由我国古代石拱桥的辉煌成就类比推导出“我国封建制度的无比优越”呢?

以上质疑问难,虽然不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但同样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作为一篇如实介绍石拱桥特点的优秀文章,在分析原因方面,却有不科学之处。这固然是文章发表的“时代精神”使然,我们不必对作者求全责备,但客观、科学地评析文章内容,毕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才是说明文教学乃至一切文章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办法。

下面以第 5 段“赵州桥”为重点,示范如何进行信息提取的训练。

1、 让学生快速默读第 5 段 2 分钟,然后合上书,看图说明赵州桥的特点(说或写,小组 PK ,看谁捕捉的要点多)。

2、 追加提问细节信息:如大拱的形状如何?小拱的好处有几条?

10


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担当制度之完善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