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与《桥之美》的第 2 段比照,说明哪些句子相互照应?
4、 限时速读第 6 段,抢答:赵州桥与卢沟桥,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5、 说明两桥特点的顺序有何不同?
6、 迁移训练:再呈现一张石拱桥的图片,让学生说明它的特点。(训练观察能力和说明顺序的把握)
7、 先读局部,再整理全文思路,提炼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训练“抓特征”的技能,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因为,缺乏对具体石拱桥特点的深入感知,总特点就会虚化。(探讨:能否先从 1 、 2 、 3 段找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去赵州桥和卢沟桥上印证?) 8、 着眼全文,思考作者举例的用意和好处。总结“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应该怎样使用?
9、 讨论第 9 、 10 段对石拱桥成就原因的分析,是否有不妥之处?
10 .比较阅读《桥之美》,感知科普文章与艺术随笔的文体差异。信息提取方面,还可以特别提问:《桥之美》所说的“美”与《中国石拱桥》所说的“形式优美”有何异同?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一课的研究,我们想强调的是:阅读说明文(乃至一切文章),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缜密的思维能力,有过硬的概括提炼能力,否则,对文章信息的处理,就会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训练学生通过语言细读准确提取信息、概括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的的逻辑思维能力。
???????????????????????????????????????
解读《统筹方法》(事理说明文)
《统筹方法》是又一篇典型的说明文,长期作为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许多教师认为,本文的内容简单明了,无须探究,只要让学生明确几种说明方法就可以了。真的这样简单吗?
下面,我们就针对本文,集中探究“说明方法”怎样教学:
?
课后练习中的生活事例(某同学怎样安排早上的活动时间),是对统筹方法的运用吗?带着这个疑团,精读课文,寻找答案。
? 课文开头就说:“ 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过去的教学,告诉学生这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了事。深入的教学则要追问: “下定义”的方法是怎样操作的?定义 = 特征 + 属类,要读懂定义,先要明确属类。“统筹方法”的属类是“数学方法”,那么,什么是数学方法?日常生活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要对各种事情统筹安排,但“统筹安排”并不等于就是“统筹方法”。没有注意“数学方法”,就没有读懂这个定义,因而也不会读懂统筹方法,在此情
11
况下,即使学生“知道”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又有什么意义呢?课后练习中的这种“运用”,是对课文最普遍的一种误读!
?
那么,课文中所说的烧水泡茶的事情(怎样泡茶才最省时间),就是统筹方法的运用吗?注意课文说: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用的方法来。 ”体会“引子”、“引出方法”的含义,既然是“引子”,说明这件事本身并不等于“统筹方法”的运用,作者只是设喻(打比方),用一件易懂的生活事例通俗地说明统筹方法的用途而已。设喻说明事理,与运用事理,并不是一回事。这就好比: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可以说明万有引力的存在;但不能说苹果落地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真正的运用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同样,日常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统筹方法运用的实例。正如作者开头所说:“ 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在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和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但不包括烧水泡茶这样的事情,因为“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都‘窝了工’”, 因而根本不需要应用专门的“数学方法”。这样我们就明白了: 本文写到的“烧水泡茶”,不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是“打比方”, 相当于议论文中的设喻论证。细致分辨: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举例,二者有何不同?
? 如果在课后练习中(某同学怎样安排早上的活动时间),要求“设计一张图表”,是否就算运用了“统筹方法”这种数学方法呢?反观课文:对于烧水泡茶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用三张图表?作者为什么要对一个简单的事情用三张图表?哪张表涉及到了统筹方法?这三张表是什么关系?(阶梯关系)倒数第三段说“这样做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样”是指哪样?——进而思考:图表说明法的使用意图(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图表?直观、简明地说明复杂事理,并可用于比较)泡茶、做家务等事情,需要列图表吗?
? 如果说,统筹方法就是做事情的时间安排,你认为对吗?注意开头的定义说“ 合理安排工作进程 ”,第 2 段说“ 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结尾说“ 这里讲的主要是有关时间方面的问题,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问题。 ”进程、工序、时间,是否同一个概念?除了“时间”,你还能想到“其他方面”的什么问题?比如,人员、设备的合理分配等。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课下注释,有问题吗?文章中的语境义如何?
——通过以上探究,让我们体会“说明方法”的正确读法和教法。(举例子、列图表、
下定义??)体会怎样仔细理解语词的含义。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研究 先看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12
该教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掌握说明文中 描写性语言的生动性和 有条理说明事理。
[ 评论 ] 学生梳理了文章条理,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了,这就代表着理解了文章信息吗?
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生动性 ,在第一个板块中,该教师设计了主问题:“课文内容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但标题为什么用大自然的语言”,然后分解成三个次问题。
教师问:“ 有 哪些词语描述得形象生动”,老师预设为:“苏醒”是什么意思?常被用来写什么 ? 用“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大地”,能行吗 ? 读“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个句子,我们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物候呢 ? 并进一步预设为: 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描绘到的几种物候现象 ? 然后运用归纳法小结出这个环节的学习方法:这里 运用拟人手法,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 评论 ] 朱自清《春》中描绘到的景物,能称为“物候现象”吗 ?阅读课文前三段,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物候”?从以上教学内容来看,教师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在拓展迁移比较中还出现了理解错误。
说“杏花、桃花、布谷鸟运用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仅仅感受其生动了,却不理解作者用这生动的语言要说明什么事理,这怎能叫读懂说明文呢?因此,阅读这三句话,重点不在于辨认其为拟人手法、效果“形象生动”,或者辨明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在于读出 “杏花—耕地、桃花—种谷子、布谷鸟—割麦插禾”的对应关系,明白这些例子所要服务的中心意思,即本段的主旨:物候与农事有密切关系,早被劳动人民认知和利用。
在第二个板块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 课文 4 ~ 12 自然段主要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结出“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梳理内容,理清顺序”方法,并用这个方法指导局部语段的理解。
[ 评论 ] 这一内容,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不知实际课堂上,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来细读课文,又“抓了哪些关键词句”、怎样抓住关键词句?
在最后 “拓展运用”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两道作业 :
( 1 )假若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安排怎样的顺序 ? ( A. 老师,家访请走这条路 B. 路的变迁 C. 预防近视 D. 美丽的校园一角) ( 2 )现在就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地有条理地写写我们学校的某一景点,把自己心中的“美”展现出来,好吗 ?
13
[ 评论 ] 以上两个拓展练习,都没有指向文本理解。练习( 1),意图是让学生掌握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但四件事分别适宜用哪种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几乎没有思考的价值。读《大自然的语言》,知道“经度 -纬度 -高下 -古今”是逻辑顺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弄清的是:这是哪种逻辑顺序?如果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那么,为什么“经度 -纬度 -高下 -古今”的因素就是“由主到次”?
练习( 2),运用修辞手法、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某景点的“美”,这是描写还是说明?表达方式的训练目标十分含糊。假如此题单纯训练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又与课文何干呢?
我们对《大自然的语言》的解读:
先读课文前 3段,理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学生很可能从文中断章取义,找出“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或很不准确的理解。理由下详。
有的教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其他的物候现象,学生们找的是:
生 1:“春雪融成河,吃上白面馍。” 春雪融化时,人人都能吃上白面馍了。 生 2:“公园的湖面上小鱼冒气泡,说明天要阴沉了;气泡越来越大,就要下雨了。” 生 3:“龟背潮,下雨兆。”
生 4:“阴天下雨的时候,老人关节疼。” 生 5:模仿课文开头,生动描述了一段四季景物。 生 6:背诵“一九二九不出手??”的“九九歌”。 ——以上,全都不是物候。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候”?
仔细阅读课文,首先要发现作者多次提到“气候”一词:
第 2段:“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 气候的关系” 第 3段:“??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 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 4段:“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 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而以上学生 2、 3、 4,说的都是短期的天气变化,不是长期的气候影响。
14
再看课文开头段的景物描写,也落脚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的气候特点。教学中,可向学生提问:“年年如是”的“是”(这样)是什么样?“周而复始”的“周”和“始”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既指向段意理解,又是在语境中学习词语。还可进一步提问:作者为什么强调“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
课文还说:“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这句话告诉我们:物候和物候学涉及到的是“动植物”,因此,生 4说的“老人关节疼”既不是“气候”(而是天气)也不是“动植物”;生 1对“ 春雪融成河,吃上白面馍 ”的理解则是错误的,不是春天吃上白面馍,而是春雪融化意味着冬天的“瑞雪兆丰年”,丰收则需要等到夏天秋天,否则何来“春荒”之说呢?
至于生 5描绘的四季景物,其本身也不能叫“物候”,由课文 2、 3、 4、 11、 12段等多处可知,“物候”与“物候学”必须与农业生产有关,单纯的自然景物变化,如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无关,就何必专门研究呢?这些景物变化,可以泛泛地叫做“大自然的语言”,但并不是作为专门术语和特定学科研究对象和“物候”。也正因此,回答“什么是物候学”,如果答“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人教版教材的课文导语,就是这样写的),既不准确又近乎废话。比如,课文第 2段的三个举例(杏花、桃花、布谷鸟),无一不是指向农事安排,这里的举例,绝不是单纯描写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因此,如果教学中只是关注其描写的生动,只明其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毫无意义的;理解的关键在于:此处的描写、举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教学中可设问:第 1段已经生动描写了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这一段为什么还要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呢?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 2-4段和结尾的两段,都在反复强调物候研究与农事的关系,也正因此,文章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如今,教材把文章题目改了,教师们在教学时也多会强调目前这文题的生动性,却往往忽略了“农业 -丰产”的重要信息。 有的教师总结为:“物候,是同 气候有着 紧密联系的 自然现象。”这个定义也不够确切。“紧密联系”,是指什么样的联系?应该是直接受气候影响,甚至说与气候变化同步;“自然现象”,也过于宽泛,应该专指“动植物”现象,不包括人的生理变化。 相关资料告诉我们:“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这段话的意思,在课文中已有清楚说明:“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 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 动植物的影响。”
总之,要读懂课文三段,弄清楚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物候现象,是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不包括人的生理变化;二、这些现象,是受到长期的气候特点影响的,而不是短期的天气变化影响;三、被叫做物候的现象、物候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与农事有关。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