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后,华西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吴仁宝敏锐地意识到了“华西村”这一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与江苏最大的卷烟厂淮阴烟厂合作开发了华西村牌香烟,与中国最大的酒厂五粮液集团共同推出了“华西村”酒。最后,连“仁宝”这一个普通但又不平凡的名字,也被用来作为华西村一些产品的商标,市场上又多了不少消费者信得过的商品。
吴仁宝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又盯上了对经济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资本市场,叩开了股市之门。世纪之交,华西股票正式上市,为华西村在新世纪的腾飞提供雄厚的资本保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丰富。但吴仁宝却一刻也没有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中国的一个创举,华西村在1988年成立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个公司的任务就是负责华西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公司办了华西农民业余学校、培育中心等实体,聘请的20多名信息员及时掌握和反映群众的“思想信息”,公司则对症下药,开展“生产经营”。
带领华西人致富的吴仁宝没有忘记还有很多农民仍然没有富起来。他的目光转向周边贫困村。
1988年夏,华西村先是和邻近的华明、前进村建立了一个共同经济组织——华西农工商(扩大)联合企业,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三余巷、向阳和泾浜村为成员。共同经济体实行“三不变、一稳定”(党组织关系不变、行政村自治不变、现企业的资产和承包责任制不变,干部基本稳定)。华西村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村办企业、上项目、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开拓市场、解决缺口资金等。如今,华西领头的共同经济体成员无不呈现了一派兴旺景象。
吴仁宝又把他的关爱之心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中国的中西部地区。1991年,陕西省勉县高潮乡的高潮村党总支书记付中耀率村里的干部再访华西村。次年4月,吴仁宝带人到高潮村商谈合作大计,提出了分三步走,办三个厂,实现三个结合的帮带计划。此后,华西村为高潮村义务培训了20名生产技术、经营骨干,帮带计划也逐步实施,高潮村的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何帮助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更快发展,让那里的农民尽快地富起来,吴仁宝在思考和探索。1993年后,新的思路逐步形成并付之实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干部,谋求共同发展。1994年3月3日下午,华西举办的首期西部地区干部培训班开学,吴仁宝为学员上了第一课。自此之后,华西村每年都要培训一两千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级干部。此后,又以无偿提供启动资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展生产联营等形式,分别建立了“宁夏华西村”和“黑龙江华西村”,使华西村的人才、技术、资金、精神和经验优势,与所在地的自然、社会资源,按照市场机制得到有机结合,创出了一条合作开发扶贫、帮助欠发达地区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吴仁宝的扶贫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赏和好评,199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半月谈》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十大扶贫状元”评选活动,吴仁宝荣列十大状元第一名。
华西村的实践,无疑为全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标明了一个正确方向,一条成功路径。1993年,当时的总理李鹏考察了华西村,并欣然挥毫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以农民的独有智慧,给“实事求是”作出了丰富而生动的注释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但吴仁宝却出言惊人——“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这句话的背后,是吴仁宝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是付出代价,经历挫折甚至失误后的宝贵领悟。